学生数学预习的困惑及应对策略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是一门主要课程,它为小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天地,数学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更要学会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时量相对减少,学生课后自由安排时间增加.而教材在深度不变的情况下,广度有所增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与现实生活联系更密切,突出实用性,因此,从“教”到“学”的转型已刻不容缓.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构建高效课堂而言,课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地处城乡结合部乡镇小学,地理位置的特殊导致学生家庭学习环境差异大,在这部分学校上学的孩子,有部分父母外出、留下孩子让老人照顾或让孩子在学校寄宿的农村留守家庭的孩子,有父母在县城租房子、起早贪黑做生意、无暇照顾孩子学习的流动家庭的孩子,还有少数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对孩子教育培养付出较多的知识家庭的孩子.不同层次的孩子的学习习惯差异很大,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尽管小学生已经具备从事复杂自主学习活动的能力,但是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他们不能完全自发地进行自主学习,他们也不可能会完全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在数学预习这一问题上,也呈现出许多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学生不明确预习的作用和预习的重要性.一些同学认为,课前预习没有必要,反正老师上课时要讲,上课专心听讲就行了,虽然老师布置了预习,但是我预习不预习老师也不知道,何必事先多费脑筋,还浪费了许多时间.二、部分同学虽然知道要预习,可是由于缺乏教师指导,不知道该怎样预习,没有正确的预习方法.预习时大多沿袭语文的预习方法,把书上的黑体字下面画上波浪线,跳过一些推导性思考性的问题,走马观花,通常看看课本就算完成预习了.学生只是记忆,并不思考,更不会去探究,使学生失去了自己独立探索的机会,不能获得科学探究的经历.数学预习成为夹生饭,不能深入的进行有效预习.三、有的同学虽然能在父母的监督下进行课前预习,但是缺乏自主性,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能持之以恒.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本身数学基础差,已学的知识没有巩固好,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能完成作业已经是很困难,进而导致缺少预习时间,以致愈学愈困难,造成“恶性循环”.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要解决上面几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让学生明确并体会预习的好处,提高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学生而言,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也容易出现听课障碍:忽然出现听不明白的地方,由于缺乏准备而导致分神,以至于下面老师再讲什么根本没有心思听经常这样学生慢慢就会学习困难,失去学习信心.如果进行了课前预习,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遗漏的知识也会及时的补上,而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使课上学习更有针对性,有助于了解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为上课扫除学习障碍,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容易变被动为主动.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经过预习,一方面,由于复习了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了听课中的一些障碍,课堂上可以听懂,或基本上能全部理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因为上课听懂了,课后用于复习的时间相应减少,做作业的速度相应加快.预习虽然用掉了一些时间,但从听课、复习和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补偿.时间一长,就能赢得一定的时间,用在回头系统地复习过去学习这门学科时没有弄懂的或遗忘了的地方,从而使学习逐步转为主动,学习成绩也相应会上升.二、教授学生基本的预习方法,使学生明白预习的方向——预习什么、怎样预习等.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初期,教师可较多地运用课内进行预习.选择课内预习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