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一定是学生具有“五有”权利的课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客体,更是课堂生成的主体。高效课堂必须在学生发展中得到体现。故而,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自发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四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此特别关注学生的五种状态:(1)参与状态。看参与广度与参与深度。(2)交往状态。看信息交往向度与合作氛围。(3)思维状态。看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程度。(4)情绪状态。看学生兴奋度与调控能力。(5)生成状态。看预设的实现情况与动态发展。此五种状态如果全部被激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生成度必定相当高,课堂必定是充满生机的高效课堂。为使常态课堂能较好实现这个目标,从学生角度制订了五个参数指标,即模式中所提到的学生“五有”权利。(1)学生有创新生成的学习欲望,这个参数指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等。学习任务必须具备良好的情景设置、分解铺垫与问题意识才能较好刺激学生学习的创新生成欲望。(2)有选择方式的学习自由,这个参数指向学习方式、教学民主和期待效应等。任务预设与课堂教学应当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方式、途径、时空等都应当有预设。(3)有可以参与的学习小组,指学生应当在学习者共同体中进行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方能进行头脑风暴,思维与人格才能得到较好提升。(4)有足够活动的学习时间,指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必要时间。没有充裕的时间不可能深入思考和消化吸收。(5)学习有自我衡量的学习标准,指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只有能够正确自我评价的学生,才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与生成发展进行必要的修正。不能简单理解为参考答案,应当包括生成目标和发展指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五种基本权利得到保障,五种表现状态得到良好体现,他们才能有效实现意义建构,课堂教学才会是高效的。高效课堂一定是教师具有“五定”能力的课堂。教师是组织课堂实施学科教学的主体,是师生同行课堂的“平等中的首席”,决定着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取得高效。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高效课,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只能上出低效课。为此,“四五模式”对教师提出了“五定”能力的要求。(1)教师对教学现状要合理定位,主要指对学科地位、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课堂氛围、学生满意度、重视程度等影响课堂教学客观因素的正确认识,以及由此所作出的正确判断。(2)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科学定性,主要指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理解课程对学生学业水平提高的作用,对人格塑造与健康成长的作用,要能准确界定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所指能力维度。(3)教师对教学对象要准确定向,主要指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关系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有效情境,实际上解决的是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是特殊人群或目标人群的准确界定问题。(4)教师对教学训练要适度定量,指教师对学程导航预设的三阶段学习任务要有科学明确的量的控制。这个定量能力是科学训练的重要参数,过犹不及;它还关系到班级与年级中各学科协调发展的问题。(5)教师对教学结果要谨慎定评。这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愉快学习、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对教学结果实施评价,教师必须遵循客观、公平、激励、具体、准确原则。对教师课堂教学实施评价时,学校围绕“五定”能力展开,同时兼顾“五看”原则,即一看是否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具体表征为学生活动的频度和强度;二看是否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具体表征为课程标准是否转化为明确的课堂任务;三看是否体现了人文性,具体表征为教师预设的柔软性和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四看是否熟谙学程导航的诸环节,具体表征为课前预习的问题链、课中导学的任务单和课后实践的“练习卷”的完整与优化;五看是否体现了组织活动的实践性技巧,具体表征为任务的清晰度、学生的参与面、课堂的生动性以及学生智能的建构度。总之,只有教师“五定”能力提高了,关系教学效果的诸要素才会发生理想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