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叙事谣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又用它在铁匠铺那儿换了三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18颗樱桃。出了城,师徒继续赶路,二人经过了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一定会很渴,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的掉出一粒,彼得一见,赶忙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的弯了18次腰。于是耶稣就笑着对彼得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那就不会没完没了地弯那么多次了。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上受操劳。”例题引路(1)关键句: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那就不会没完没了地弯那么多次了。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上受操劳。【大事与小事】(2)假装没听见的原因:彼得懒得弯腰。【懒惰】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和人物性格特点、形状来确定。2、彼得的角度:懒得弯腰——主动放弃捡马蹄铁卖钱换樱桃的“机遇”,导致后来没完没了地弯了那么多次腰。【机遇】3、从耶稣的角度来看:他高瞻远瞩不简单粗暴地强制彼得捡起马蹄铁,而是让彼得去承受懒惰带来的不良后果,用事实教育了彼得。【教育方法】例题分析考纲对审题立意的基本要求•①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思想健康•④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⑤见解新颖材料作文,已成为高考作文的重要题型之一。由此,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政论散文,或名人轶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或幽默漫画,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都是明确的。而针对同一种材料,人们却能写出观点不一,各具色彩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视角的片面性。材料作文主要可从四个角度审视:横向、反向、延伸、类比。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这一材料,就可以根据上面所讲的四个角度来立意。例:读下面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立意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1)横向立意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我们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2)反向立意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3)延伸立意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我们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4)类比立意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例:报载武汉市市民反映轮渡站服务质量差,服务态度恶劣。武汉市市长吴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