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四中201-2013学年高二(下)第二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普通部)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一片稻田里的水稻的数量B.一片稻田里的害虫的数量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D.一个池塘内各种鱼的总数2、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3、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4、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参与净化的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B.若要做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使输入量大于输出量C.城市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可倒置;起主导作用的都主要是人,自动调节能力都很差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有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而体细胞克隆为保护多样性提供了技术支持5、池塘养鱼时,为能长期保持较高的产鱼量,应采取的最佳方案是()A.大量增加饵料的投放量B.大量增加鱼苗的投放量C.及时、适量地捕捞成鱼D.限制捕鱼6、右图表示某种群年龄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会不断增长B.该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大于死亡率C.该种群一定能适应所生活的环境D.该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7、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人口约5.4亿,到2005年人口超过13亿,造成我国人口种群密度增大的主要原因是()A.性别比例男多于女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年龄组成不恰当D.迁入率大于迁出率8、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这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没有作用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稳定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9、1970年,美国的玉米由于受到一种叶菌的危害而严重减产。后在墨西哥发现了对这种病菌有抗性的植物,从而为改良玉米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一事实体现了野生生物的()A.直接使用价值B.间接使用价值C.科学研究价值D.潜在使用价值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1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11、对于一个隔离的且数量已经大为减少的种群来说,其潜在的危险是()A、丧失了遗传多样性B、基因流动减少C、基因频率不稳定D、不能自由交配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13、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依赖于水B.需要能量驱动C.产生温室气体D.具有全球性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15、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人老龄化阶段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由于微甘菊人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17、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