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一、教学设计理念:由于本节课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部分文言文的应用方法和意义,从而体会寓言中蕴含的道理。二、教材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八册第六单元的23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课文只有53个字,虽文字浅显但蕴含了一定的道理。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讽喻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的行为。学情分析:1.学生在第一学期已经学习过,对这种纯文言文体裁的文章并不是太陌生。2.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3.在教学中应运用看注释,观插图,查字典,找资料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使学生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说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件来进行故事道理的现实生活映射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涉、遽、契、吾、坠、亦2.能够熟练地朗读背诵课文。3.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4.理解寓言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六、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2.默读课文,利用注释和所查资料初步感知课文3.整体把握全文大意③齐读课文。(“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主线,应注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4.合作学习①两人一组利用课下注释和字典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文章,说一说文章大意。教师巡视并请学生翻译,予以指导和解释。②播放影片,直观感受。③再读课文,说一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④小组讨论,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楚国人为什么没有找到剑?)做人做事不能不考虑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死板的做事,要机敏灵活,随机应变。⑤你是怎样看待刻舟求剑这件事的?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事?如果有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