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争雄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西周(镐京)东周(洛邑)春秋年代示意图周朝战国一、“战国七雄”1、背景2、战国名称来历3、“战国七雄”的七个诸侯国的名称及地理位置1、背景(1)周王已无足轻重。(2)有些诸侯国君权旁落,卿大夫掌权。(3)各国都在进行改革,增强自身实力,防止被灭。(4)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互相兼并,局部实现统一。2、战国名称来历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那时,争城夺地、刀光剑影、杀声震天是常见的情形。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探索战争的规律,应该关注战国的历史。3、“战国七雄”北南晋国名都城齐临淄[Zī](今山东淄博)楚郢[Yǐng](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县)燕蓟[Jì](今北京西南)韩郑(今河南新郑)赵邯郸[Hándān](今河北邯郸)魏大梁(今河南开封)秦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战国七雄简表春秋之后,我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时,周王已无足轻重,诸侯国也更少了,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二、战国时期的战争1、战争的特点2、著名战役3、战争性质4、影响战国时期铜戈(河南省新郑县出土)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不断随着经济的发展青铜兵器得到改进靴形铜钺[yuè](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银山岭出土)秦国青铜长剑(骑兵使用最长达三米)龙凤云纹皮盾长杆三戈铜戟[jǐ](湖北省随县出土)青铜箭镞[zú]用锻造法生产的战国环柄铁刀燕国钢剑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铁兵器开始应用。步兵和骑兵逐渐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铁矛战国时期铁兜鍪[móu](湖北铜绿山出土)各国组织起庞大的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起坚固的防卫工事燕国长城遗址(今辽宁境内)战国时期长城遗址赵国长城遗址秦国长城遗址战国时期,诸候争霸,战争频繁发生,并且规模越来越大。郡县征兵制的普遍施行和铁制兵器的大量使用,促使战国军队的组织成分、军制、装备、战术等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各国军队的数量也大为增多,如秦有“奋击百万”(《秦策》),楚有“虎贲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楚策》),赵、韩、魏、齐、燕也都有几十万军队。更引人注目的是,春秋时期的军中主力——战车兵,这时已下降至次要地位,代之而起的为步兵,同时骑兵也发展为一支重要的作战力量。特别是射程远、杀伤力大、命中精度较高的各种类型的强弓硬弩已普遍装备于军队之中。因而促使我国古代的战争和战术产生了一次大的跃进。这表现为:交战双方投入了大量兵力,战争的规模往往很大。涌现出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出现了“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域以战,杀人盈域。——《孟子·离娄》二、战国时期的战争1、战争的特点(1)武器改进:(2)兵种变化:(3)防御手段进步:(4)战争规模扩大:(5)重视对军事的研究:2、著名战役3、战争性质4、影响魏齐庞涓孙膑孙膑长平之战(电视剧剧照)二、战国时期的战争1、战争的特点(1)武器改进:铁兵器(2)兵种变化:步兵和骑兵(3)防御手段进步:修筑城防工事(4)战争规模扩大:投入兵力增多,争夺激烈(5)重视对军事的研究:孙膑、白起等2、著名战役:“围魏救赵”、长平之战3、战争性质:封建兼并、统一战争的性质。4、影响:(1)积极:①进一步加强了统一的趋势;②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的兴起;③促进了民族融合。(2)消极:使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破坏了生产力。思考: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有何不同项目春秋的争霸战争战国的兼并战争军队数量称霸方式不同特点性质思考: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有何不同项目春秋的争霸战争战国的兼并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决定战争胜负几十万大军,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称霸方式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强者吃掉弱者,进而统一中国不同特点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为主性质奴隶制大国争霸战争封建兼并、统一战争三、合纵与连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