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与回应10月13日提问是教师运用语言与幼儿进行互动中的一项最基本、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问的作用与意义1、帮助幼儿提取已有经验2、引导幼儿观察、想象、思考或创造3、了解幼儿对活动材料或认识对象的态度和情感教师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问到底”,用提问组织整个活动过程,或将过多的提问等同于启发式教学;©封闭性的、针对幼儿记忆系统进行的提问较多;©提问多停留于表层,深层次的挖掘不够,难以引发儿童的思考;©问题不能紧扣重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忽略非认知水平的问题;©提问表述含糊,令幼儿无法正确回答。教师提问需注意的问题1、精心设计问题2、运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3、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4、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5、艺术性的提问=陈述语气+疑问语缀,如:你认为如何?/你可以告诉我吗?/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谁还有更合理的想法?教师回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幼儿的回答故作没听见,不加以理会•任意打断幼儿的回答,以自己的想法为出发点•过早地把正确答案告诉幼儿,代替他们思维•以标准答案为评价标杆,忽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童趣体验•回应方式机械单一,缺乏具体信息的指导•候答时间不足平均1-2秒1秒89.3%2秒6.5%3秒以上4.2%•滥用表扬与批评教师回应需注意的问题1、分析幼儿的多种可能,注意预设回应2、清楚、具体、明了的言语表达3、×关注内容的同时,理解幼儿的内心感受4、鼓励、支持的应答态度5、明确活动的目标,围绕目标灵活回应6、提高提问质量,回应方式多样7、良好的交流方式感受+原因+期望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叙写。10月27日教学目标的陈述大致为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幼儿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估、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如“能在画面上辨认出不同的几何图形”“能表达出自己对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用不同的物体和方法制造声音,描述自己对这些声音的感受”、“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并能收藏”。目标的制订一般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行为主体,指幼儿。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幼儿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有的目标表述成“教给幼儿…..”、“教师通过……”都是不适宜的。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幼儿能……”、“幼儿会……”、“幼儿乐意……”。★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幼儿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比较、对比、辨别、认读、画出、折出、找出……。★行为条件指影响幼儿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根据图示”、“看完剧情表演”等。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借助某个手段,如录音机、图片、学具、玩具;提供信息或提示。如“给出一张….”、“标出….”;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小组讨论时能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程度指幼儿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说出二种观察思路”、“画出……纹样”符合要求的几种目标表述例1在蒙眼触摸中,幼儿、能准确迅速报出三个以上物体名称。条件对象程度行为例2幼儿至少能例出四个动物的部位,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对象条件行为程度注意:教学目标陈述上常见的误区☆以教育目标代替教学目标,如“把幼儿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未来公民”。☆含糊笼统难以评价,如“提高幼儿绘画能力”、“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等。☆行为主体是教师。如“拓宽幼儿…..”、“培养和提高幼儿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