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什么,每天刷新着我的教学?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一晃我已度过四十九个春秋。工龄三十二年,去了参军四年,教龄二十八年。一、把课堂变成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五年后我通过“内招”考上了阿城师范。那时,教育强调的是“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于是,“内招”(阿城师范)刚毕业的我,就报了“自考”专科。二年整拿下了汉语言文学大专文凭。94年,我又报名参加了中文本科的“自学考试”,历经“八年抗战”,终于在2001年攻下中文本科专业。当然,某一门课,我要“三进宫”。世纪之交,新课改悄然来到了我们教师的身边——县教委下发了《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我一口气读完了这八本书。书中的观念、理念、教法、学法、教学模式等,令我耳目一新。然而,当时我对新课改还不够重视。一直以来,我错误地认为教师只要有“一桶水”就能教好书,至于“水质”及“水存在的状态”并不重要。在初中任语文学科教学长达十五、六年的时间里,我的课堂教学及教学设计离学生的思路、兴趣、需求越来越远,因此常常出现老师灌输而学生听不进去;老师激动不已,学生平淡如水;老师讲的满头大汗,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我的教学模式陈旧而且形成了定势,课堂上经常遭遇尴尬。让我震惊并痛下决心改变自己的是04年二女儿的中考。孩子的分数在普中录取分数线之下。我当时懵了,孩子的学习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的教学成耶?败耶?我是学生的家长,也是女儿中考的政治老师,多次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孩子们中考的前前后后。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别人的孩子也是孩子啊!孩子人生的第一次重挫,哪位当家长的不痛心呢?曾经有那么几天我坐立不安,我痛苦地思索着。长期以来,农村学生考入高中的不到参考总数的三分之一。应试教育的负面塑造着“千校一面”、“千人一格”,教室里到处弥漫着甄别和选拔的空气,班级里学习好的“优生”,备受关注,头上罩着许多光环。除了十来个“尖子”的试卷判完分数外,其他学生皆被打入“差生”之列,这些学生的试卷摆在我们老师面前,遭到的是不屑一顾的冷遇,对对答案了事。过分地关注学生成绩,追求升学率,让教学违背了“多元”智能发展的规律,让学生的理想、信念、个性、激情及创新能力大打折扣。一个学者说:“生命如璞玉,如果未经打磨,可能永远只是石头的芯子而已;所有连城的价值,若一开始被视而不见,就可能永远不见天日。然而,一旦遇到慧眼和巧手,一切都会不同。”每个孩子都是可以预约绽放的花朵,给孩子一个积极的心态,他们就去追梦……这是当家长的期许和守望,也是做老师的天职啊!我想起了教育家任小艾的一句话“教育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为它失败不起啊!”(写到这里,我流泪了)“教育无小事。”教育的点点滴滴都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和命运、生存和发展从此我喜欢上了新课改教学理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相继学习了县教委下发的八本书——《新课程培训资源包》、十本书——《新课程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尤其是06年发到我们教师手中的由吴效锋主编的《新课程怎样教》一书,一年来,我上下班总把这本书带在身边。一有空就读上几页。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计划,打算在我退休前的十年里读上一二百本书。“让读书成为习惯”这是南马路小学的办学理念,实质上是“让书香溢满了我们的心田,让书香释放我们的情感,让书香驱逐我们的疲惫,让书香提升我们的境界。”理论的学习,让我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一发不可收。新课改让我仿佛经历了一次人生“涅槃”,我决心把课堂变成走进新课改的实验室,把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当作研究的课题。过去,我习惯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津津乐道于空洞的说教。课堂上往往把“主体”放到一边,教学中我没少流汗,用了许多蛮力,换来的是学生“不买你的帐”。读了两遍“新课标”后,我如大梦方醒:“缺乏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以往的教学困惑,在“新课标”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蹲下身子,用学生的眼睛看问题,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入教学。我曾在初一两个教学班,每节课讲授新知识前,让学生演讲五分钟。开展了一个“我今天又进步了一点点”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