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性学习设计方案适用八年级年级所属物理学科设计人张志科情境|任务|成果|资源|评估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明确指出第一定律是物理学的基石,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达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清楚,目的是为了培养表达交流的能力。只有实施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在猜想与假设、方案设计、实验验证、综合评估与交流中使学生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牛顿第一定律第一次揭示了物质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两个重要的物理基本概念:力和惯性。同时强调了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渗透,是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好素材。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主复习和探究活动,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复习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在交通安全方面的危害(如:超速),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过程与方法:1、在学生自主复习和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的网上信息搜集查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活动感受物理就在身边,同时提高自己的交通安全意识。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复习和活动的热情,在联系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学生自读理解→组织学生分角色模仿描述各科学家的观点,并进行辩论,理解重点突破难点→点拨拓展联系实际应用重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2、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难点: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教学设计:情境:本节由“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部分组成。内容设置上体现了三方面的课程基本理念1.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观点质疑,引导学生纠正前概念。2.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教材从生活概念为基础,强化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最后又通过“惯性的应用和防止惯性的危害”将物理还原于生活。3.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提供了学生经历实验与数据分析,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自我表述,培养科学方法、实践能力的条件。“惯性小实验”帮助学生学习实验验证方法,并有助于学生对“物理与生活”的认知。任务:1、创设课堂情境,引出力与运动的复习。成果:引入:花样滑冰的一段录像,引入复习活动课。复习课前同学们都围绕课题做充分的准备,课上小组汇报展示他们研究成果。任务:2、想象观察、体会冲突、理想实验(1)感受力与运动就在身边(2)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3)激发学生积极复习探索。成果:1、学生自主的观看一系列力与运动的录像。2、用力推课桌,课桌就动起来了,不用力推它就不动,这说明“有力才能有运动。3、提问、提供模拟理想实验资料,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是如何证明自己观点的呢?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以可靠的实验为基础,经过分析推理,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学生分成四大组进行讨论、交流、说出各自得到的结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任务3、(1)牛顿第一定律,变量控制:复习探究过程,培养复习总结能力。(2)学习中的思考:自主分析、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成果1、提问、提供模拟实验资料,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在变。2、让学生自己提问;发现自己暴露在探究抽象规律中的错误认识。(可能问题)条件:不受外力;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可以直接用实验验证的规律?任务:4、惯性:教师引导、提供大量惯性现象资料,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分析,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体验利用惯性的乐趣。成果:静止的物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不仅仅是运动物体才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不仅仅是静止物体才具有惯性。任务:5、交通安全教育、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成果:网上查找超速的危害性教育片等资料、小组讨论。交通安全:1.乘车,体会惯性;安全带的作用;2.车减震、防撞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