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用心整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知识1.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文学家,著有《茅檐集》。他一生写过很多文章,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被清代收入《》的《核舟记》。2.背景探寻。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3.主旨归纳。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绘,表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的卓越成就。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贻.()有奇.()二黍.许()实用文档用心整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2箬.篷()糁.之()峨冠.()多髯.()椎髻.()衣褶.()诎.()器皿.()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横.木: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一词多义。(1)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2)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3)中轩敞者为.舱:为.宫室、器皿、人物: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实用文档用心整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石青..糁之:(4)居右者椎髻..仰面:参考答案重点1.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着墨较多的是“东坡”。三人中,东坡居中,作者起笔就写其面貌,“峨冠而多髯”。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就是这样,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主题吻合。2.描述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这样写?实用文档用心整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4两个“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彿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专注听“茶声”。但营造了一个共同的氛围,那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舟楫的“横卧”,更加流露出一种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舟子的放任自流的境界。这样写,是为了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3.本文的叙述顺序有什么特点?本文以空间为序,先介绍核舟的整体,“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说长度,二说高度,突出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然后写局部:船舱、船头、船尾,反映雕刻者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题部分,接着介绍顶部的题名和篆章;最后总结核舟的整体情况。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对核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和说明,详略得当,层次井然。4.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本文有哪些细致生动的描写?文章对核舟的整体和各部分的人、物的描述,都一一说明方位、数目、大小,竭力使读者清楚局部和整体的比例关系。同时,对人、物的刻画描摹传神,细致入微。如:“隐卷底衣褶中”的两膝,颇为细致;写船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点明窗户的设计,能自由开关,左右相对。最为传神的是对人物雕像的描摹,做到了各具情态。如苏、黄的“专注”,佛印的“闲适”,舟子的“啸呼”和听水声的平静,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基础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词的意思。(1)罔.不因.势象形:(2)尝贻.余核舟一:实用文档用心整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5(3)箬.篷.覆之:(4)其两膝相比.者:(5)矫.首昂视:(6)其船背稍夷.:2.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为宫室、器皿、人物。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C.为字共三十有四。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D.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4.虚词“之”一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