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教案柳州市羊角山中学蒙虹向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童话作品中想象的特点,并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想象能力。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探究讨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在生活中学会关心关爱他人。二、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想象能力。2.体会人物美好心灵,情感得到升华。三、教学难点引导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七、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前激趣(PPT星空图片配乐播放)看到这样的图片,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遐想,你能告诉大家你想到了什么吗?(假设:牛郎织女;巴金的《繁星》;北斗七星……)同学们真棒。北斗七星,在国外属于大熊星座的重要部分,关于大熊星座,有一个很美丽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个故事,它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PPT展示,黑板写出课题)。(二)整体感知,提出疑惑——听课文,说一说。1.听课文音频,思考:能否复述课文内容?可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概括。(明确:及时点评学生答案,只要答得完整都给予表扬。)2.各抒己见:听完故事,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明确:抓住关键词——神奇的水罐、小姑娘的爱心)提出疑惑:水罐为什么“神奇”?小姑娘的“爱心”提现在何处?(三)走进文本,讨论探究——读课文,议一议。1.带着疑惑,齐读课文。(明确:带着疑惑,大声认真的齐读课文,在有关的句子上进行勾画)2.解决疑惑,梳理文本。(明确:水罐的神奇——表现在几次变化:无——有——不洒——银——金——七颗钻石——大熊星座。及时做好板书;小女孩的爱心——体现在让水之处。要让学生学会回到文本)3.老师质疑,合作探究:课文最后,水罐里钻出七颗钻石,“钻石”能否换成“珍珠”,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变,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最后升到天上就变成了大熊星座呢?(明确:“钻石”代表着永恒、珍贵、纯洁,跟“博爱之心”是一致的;大熊星座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北斗七星,有引路的意义蕴含着作者的心愿——愿爱心如北斗七星一般给人指路,让世间充满爱。)4.老师总结(四)情感升华,实践创作——写一写1.回归文本,认识童话:爱可以克服一切的困难。作者把如此简单而纯真的心愿放在了童话故事中,也让童话故事变得特别的美好。同学们,童话故事就是可以把现实当中不存在的变为存在的,这都是离不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想象力,让童话变得熠熠生辉。2.放飞想象,创作小故事:同学们,现在放飞你们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牙刷与牙膏的故事”吧!(明确: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完成小故事的创作,并选取或推荐最有想象力的小故事进行朗读分享,最终体会到想象力带给写作的快乐与帮助)(五)小结——听歌曲,传递爱同学们,看到你们的想象力自由的翱翔,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在这节课当中,我们不仅理解了想象力的作用,并且能体会想象力带给我们写作的乐趣,还在内心深处被小姑娘的“博爱之心”感动着,其实,生活中,爱的魔力是无穷的。爱,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爱,可以抚平我们的摩擦;爱,可以给予我们力量。无论是给予爱的,还是收获爱的,那一刻,我们都是幸福的。最后,让我们在一首《相信爱》中,感受世间以及你们身边的关爱。(播放《相信爱》)(六)板书:《七颗钻石》列夫托尔斯泰大熊星座有水不洒的银水罐木头水罐木头水罐空的金水罐冒出七颗星木头水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