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拒绝功利性背诵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蔡瑜[案例描述]说起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背诵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之一,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有时候经典的古诗文都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只要学生能做到熟读成诵,就能潜思体味出文章的精妙所在,感受到非凡文采了。背诵,对于语言的积累,对于语感的增强,对于表达能力的提高,其功用都是显而易见的。可是,现在的问题是,不管是多么优秀的古诗文,一提到背诵,学生首先都是皱着眉头,百般不乐意。讲授新课时不愿意背诵,有实际需要时也不愿意背诵,到了高三复习时就更不愿意背诵了。这是高三复习的一次作文课。在一篇学生的范文里,学生举例提到了王勃,可是仅仅是泛泛讲了他的经历。学生自己也点评说:“这个例子写的过于简单,缺乏说服力。如果用《滕王阁序》里面的句子来代替用自己的话描述,会更好,会显得比较有文采。”因为我们在高一的时候学习过王勃的《滕王阁序》,于是我让学生把必修四找出来翻到那篇课文,让大家集体朗读了一遍。我强调说:“这篇《滕王阁序》是王勃参加滕王阁聚会时即席而作、一气呵成的佳作,堪比现在的考场作文。如果换做现在高考,这篇文章肯定能够被评为高分作文。”学生正深受作文训练之苦,读了这样一篇美文,不由连连称奇,自叹不如。趁着大家的兴致比较高,我提议把这篇《滕王阁序》背诵下来。结果,刚刚的热闹场面一下子就冷却了下来。“这篇课文高考默写题又不考,背下来有什么用啊?”不知是哪位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了一句,结果却引来了全班一致的附和。我一愣,默写不考就不用背诵了?心头不由泛起悲哀之感。再仔细一想,这好像也不是特例,除了考试默写的语段外,学生对其它课文的背诵日渐冷落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高三语文复习的背诵内容早就“功利化”了——考什么背诵什么,不在考试范围的内容一概不看。难道语文的背诵仅仅就只为高考8分的默写题?我不由深深陷入了反思之中。[反思和分析]现在高考改革虽然已经走下来很长一段路了,但高考语文题型却是相对比较稳定的。相对于其他主观题来说,古诗文默写算是最客观的了,《考试说明》给出了大概的范围,考前大家只要照着背诵就可以把握得分率,也是因为如此,考生对这8分默写题的竞争格外激烈。所以,背诵默写要考的古诗文,自然就成了高三学生语文背诵的唯一内容。甚至于,有的语文教师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把高考考查的默写篇目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语文背诵在无意识中就形成了极强的排他性,大家都只愿意背诵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的《劝学》、《逍遥游》、《师说》等14篇考试篇目。至于其它优秀古诗文一如《滕王阁序》,就自然没有人愿意去读,更不要谈背诵了。再看看现在高三学生对这14篇高中课内文章的背诵情况,到底是怎样的状况呢?有的学生为了确保只要考到就不失分,有些课文,有些句子,前前后后,反反复复,背诵竟达几十遍之多,原文的美感在这机械的反复的背诵中早被消耗一空,有今年3月份的四市一模考试为证。“一模”默写题部分考到《师说》里面的一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我的班上竟然有三位学生把“智慧”的“智”写成了“志向”的“志”,很明显是学生机械背诵、没有理解句子意思的导致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功利性”背诵惹的祸!如果学生在背诵课文的时候,静下心来理解文章的意思,还会犯下这样低级的错误吗?虽说主要责任在学生自己身上,但作为语文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啊。1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背诵状况呢?我粗略将思考所得总结如下:首先,教师可以用名人背书的故事教育感化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不再排斥背诵。背诵是我们古人学习的传统经验,许多学者名人都有背诵的经历。白居易昼夜苦读,以致口舌生疮;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就能流畅无碍地背出来;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能背出几部书,包括《古文观止》……正因为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文化知识,他们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我们中学生虽不求成为什么文学大家,但从前人背诵的故事里应该可以感受到“背诵”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