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师版)高考试题的走向对中学教学有一定指挥捧作用,是难以回避的事实,从近四年的化学试题元素化合物的命题及考生答题情况分析,高考复习必须坚持以考试大纲为纲,以教科书为本的方向,同时也提醒广大教师,必须还教学于本来面目,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高考复习教学中一定要熟悉考查范围,避免因超纲复习而枉费时间和精力。坚决、果断、彻底地抛掉教材里没有的、《考试大纲》不要求的内容。我们的复习工作应从学校、班级实际出发,追求实效,采取的措施要落实到位。师生都必须清楚每个单元复习的目标,要有明确的针对性。第一轮复习要控制难度,不可在偏、难、怪题上做文章;调控好训练的题量,训练要有针对性,实效性,把精力用在典型试题(历届高考原题、精心改编高考题或选编优秀的模拟题)的分析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复习中的自主权,满足学生复习的需求,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的思维以广阔的空间,要从根本上克服一味大量布置习题,满堂灌、缺乏针对性、不讲教学效益的问题。大家知道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干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的基础与素材,这部分知识内容从表面上看比较零碎、分散,难于记忆,使有些学生感觉花了较多的时间还是难于掌握,造成学习效率下降。因而,在复习时我们老师如何将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整理成较为有序,又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的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定位】由于理综化学考试的总题量只有12题,所以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不可能覆盖面很广、面面俱到。每年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试题内容一般比较基础,都是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内容,有些直接来自书本知识,有些是书本知识的适当延伸,不过在考查的内容上尽量做到了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从能力要求方面去分析,以理解和运用的中档题为主,从题型上主要以推断题为主,其中近两年还出现了化学开放性的试题,这类试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在解题思路上着重对主干知识中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的特性等来突破,并依据对题给信息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来解决具体问题。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关系。重点掌握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与其性质的关系。了解其他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由此可知,元素化合物部分的主干知识:(1)以Na、Mg为代表的ⅠA、ⅡA性质。(2)以N、O、S、Cl为代表的ⅤA、ⅥA、ⅦA性质。1(3)Al、Fe单质及化合物性质。(4)常见物质的制备和常见物质(离子)检验。(5)环保问题。【专题解读】1、镁铝及其化合物(1)镁是活泼金属,虽不跟碱性溶液反应,但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也能与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反应产生H2。(2)注意对Al2O3、Al(OH)3两性的理解,以及对Al3+、2AlO存在条件的认识。Al2O3、Al(OH)3仅能溶于强酸和强碱溶液中(如在氨水和碳酸中均不溶),Al3+、2AlO只能分别存在于酸性与碱性溶液中Al3+与下列离子不能大量共存:OH、23CO、3HCO、23SO、2S、2AlO,其中OH是因为直接反应,其余均是“双水解”2AlO与下列离子不能大量共存:H+、3HCO、NH4+、Al3+、Mg2+、Cu2+。其中H+和3HCO是因为直接反应(2AlO+3HCO+H2O=Al(OH)3↓+23CO),其余也是“双水解”。(3)注意正确理解图象的涵义图示中每个曲线或每条曲线的转折点(拐点),都反映了特定的反应,若没有找对,或对生成沉淀和沉淀溶解所需加入(或通入)溶液(或气体)的量之比没搞清,易导致错误。注意研究以下几个实验现象及产生沉淀的量与加入物质的量的数量关系的图象:①向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②向AlCl3和MgCl2混合中逐滴加入2NaOH溶液直至过量;④向HCl、MgCl2、AlCl3混合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③向NaAlO2溶液中逐滴加入HCl溶液直至过量;⑤向HCl溶液中逐滴加入NaAlO2溶液直至过量。这些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的命题内容,认真研究一定会有益处(4)Mg(OH)2的溶解度小于MgCO3。所以在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