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曾巩赵公赵抃赵抃(1008~1084)字阅道,浙江衢州人。景祐元年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文章思路中心事件:救灾第1部分(1):写灾前准备第2部分(2、3):写救灾措施第3部分(4、5):写赵公救灾中的品德和救灾措施的意义第4部分(6):交代写作缘由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掌管越州的赵公,在百姓遭受大饥荒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所属各县:灾害覆盖的地方有多少乡,能够养活自己的百姓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救济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百姓让他们修筑的沟渠堤防有多少处,可供发放的仓库里的钱粮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家,写在簿籍上的僧人道士士人的多余的粮食实际存在的有多少,让各(县)写文书来回答,从而谨慎地作好准备。思考: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救灾,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救灾,却从救灾之前的准备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对人物进行总体勾画,给读者以总的印象,突出人物品德:遇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2)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3)同时,从接连七问中也看到了赵公的忧心如焚。突出作者所褒扬的民本思想。州县官吏登记幼年丧父、年老、患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百姓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把(情况)上报(赵公)。按照旧例,(官府)每年赈济穷人,应当供给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交纳的粮米以及僧人道士士人多余的粮食,共得四万八千多石粮米,(用它来)补助那赈济所费。(赵公)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百姓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供给粮食的地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在方便的时候领粮,并把离家(逃荒)的人不发给粮食(的规定)告谕(百姓)。(赵公)估计官吏设置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但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这样的措施。能够养活自己的人,(赵公)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关店停止卖粮。(赵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得粮五万二千余石,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像领粮那样得到方便。(赵公)又雇用百姓修缮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工日发给(他们)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借用有利息的钱的百姓,(官府)劝告富人尽可能借钱给他们,等(谷物)成熟,官府替(债主)责令债户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第二年春,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房,安顿无家可归的病人。征召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医药和饮食(的事)嘱托(给他们),让(病人)不失去依靠。凡是死去的病人,让(二僧人)就地收殓埋葬他们。思考一:本段记载了哪些救灾措施?思考二:本段用了大量的数据有何作用?按法规,赈济穷人满三个月就应当停止,这年满五月才停止。(救灾工作中)有权宜从事、不合常规条文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他的下属官员。有需要向上请示的事,有些(对救灾)有利,大多马上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劳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情无论大小必定亲自处理。供给病人医药饮食,(他)大多出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流离辗转而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殓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功劳。思考:这一段中,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赵公的哪些品德?不怕承担责任;不惜功名利禄;公而忘私,一心为民。这时,旱灾瘟疫覆盖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饿染上疫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皇上面向东方忧愁劳神,州县推广布施皇帝的恩德,人人都竭尽自己的力量。赵公抚慰百姓做的事,百姓尤其认为得到了依靠和归宿。(赵公)用来谋划安抚百姓的措施,前后整个过程之间,周到细密,无微不至,没有不考虑完备的。他的救灾虽然只在越州施行,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