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五单元《归去来兮辞》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内容:第五单元《归去来兮辞》二.学习目标:《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41岁辞官归隐时所写。文章描述了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了一些将来的隐居生活,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弃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学习时要透过作者的描述,体会作者的情致。辞,是赋一类的文体名,一般要押韵。古人对本文评价很高,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一篇而已。”我们学习时要体会其朴实的语言,和谐的音节、真挚的感情、淡雅的风格。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结构、语言,本文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一种只可神会不可迹求的任意自得的境界,其遣词造句具有妙在言中而又不尽在言中的极大表现力。三.学习方法:学习时当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反复吟诵,领会其内在意蕴。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四.作家介绍:陶渊明,字元亮,曾经更名潜,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以前基本上是在家乡闲居、学习。从二十九岁起到四十一岁为止的十三年中,踏入仕途,断断续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一类低微的官职,但这时正是东晋后期政治更腐败时期陶渊明置身于这样充满篡夺、倾轧的官场中,只感到“志意多所耻”,便在四十一岁那年,毅然弃官归田了。他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山,诗歌具有独特风格。从我国文学史上看,屈原、李白是浪漫主义的,杜甫、白居易是现实主义的,陶渊明则独开一派,与前二者鼎足而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五.写作缘由:下文是《归去来兮辞》的“序”文,我们能从中找到陶渊明的写作缘由: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回,着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帐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六.与本文有关的基础知识:1.楚辞(诗)(1)屈原楚地民歌新诗体(2)楚地方言楚地生活、山川、神话句式长短不一。(3)四句一小节两句一组6字句为主多用兮,每句三拍用心爱心专心2.辞赋汉散文化、咏物说理、铺排渲染(散文)七.重、难点:(一)全文分析:1.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鄙弃官场)(1)自责之问——心在官位,为形所役(2)自慰之词——迷途不远,回归正道2.归田后的愉快生活:(1)归途、抵家①水陆之行——轻松渴望②望见家门——欣喜若狂③家中景况——高雅舒畅(2)日常生活①饮酒自斟——家中之乐②涉园观景③留莲忘返(3)出游①归田之志——鄙弃当权②交往,躬耕③出游④观感3.抒发乐天安命的情怀(1)自问(2)自答反面/正面满足于归隐生活(3)哲理——乐天安命(二)分析难句:(见南开本)1.“既自以心为形役……觉今是而昨非”。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三)掌握几个倒装句:1.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即求焉。焉,何,什么。2.胡为遑遑欲何之。胡为,即为胡。胡,何,什么。3.乐夫天命复奚疑。奚疑,即疑奚。奚,何,什么。(四)类文荐读: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用心爱心专心园中之乐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模拟试题】A类1.下列释义有误的一项:()A.乃瞻衡宇(宇,房屋)B.三径就荒(就,接近)C.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扶持老人)D.聊乘化以尽归(聊,姑且,暂且)2.下列“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A.既自以心为形役B.问征夫以前路C.请息交心绝游D.农人告余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