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八首》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教学关键: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诵法、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次北固山下》一、导入新课: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2.听老师范读。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大屏幕显示词语)(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三、感悟抒情1.氛围创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1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参考理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四、主题研读。这首诗中哪几句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五、小结。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淡淡的思乡愁绪。全诗对仗工整,跳跃洒脱,叙事明确,写景逼真,和谐优美。六、作业:1.自由朗读背诵。2.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春望》《钱塘湖春行》一、1.导入新课。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两首写春的律诗《春望》和《钱塘湖春行》。2.朗读两首诗。(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2)指导学生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2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二、学生交流。(1)对杜甫和白居易这两位唐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