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歧义巧辨析在语文教学中,句子的歧义一直是个难点。但如果掌握了辨析的方法,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么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呢?这一直是老师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下面我就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将句子歧义辨析的方法简介如下,以待与同仁共享,并以此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1、多音字引起歧义。汉字中有许多多音字,因而句中难免会出现多音字,而这个多音字随读音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理解,从而引起歧义。如:①、他还(huán、hái)欠款2000元。一种理解:他还(huán)了2000元欠款。另一种理解:他还(hái)差2000元欠款。②、进入初二后,她爱上(shāng、shàng)生物了。一种理解:她爱上生物课。另一种理解:她喜欢上了生物。2、词性不同引起歧义。一个词有多种词性,词性不同意思也不同,因而也就引起句子的歧义。如:他放在门前的自行车没有锁(锁作为名词或动词)。这句可以理解为这没有配锁,也可以理解为有锁但没锁起来。3、重音不同引起歧义。同样的句子由于逻辑重音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引起歧义。如:这个人连校长也不认识(这个人连校长也不认识,这个人连校长也不认识,加着重号的读重音)。即校长不认识这个人或这个人不认识校长。4、停顿不同引起歧义。一个句子由于停顿不同引起不同的理解,从而引起歧义。如:①、学校要求所有学生8月31日前来报到(在“前”的前面或后面停顿)。一为在8月31日之前报到,一为在8月31日这天报到。②、我看见他笑了(在“他”前面或后面停顿)。一是我笑了,一是他笑了。5、指代不明引起歧义。句中所用的代词可能指代这个,也可能指代那个,从而引起歧义。如:他有个儿子,他在文化部门工作(“他”可能指代他,也可能指代他的儿子)。6、短语的歧义引起整个句子歧义。有的短语可能是两种类型的短语,从而引起歧义。如:①、他需要学习资料(“学习资料”可以是动宾短语,也可以是偏正短语)。②、爸爸和妈妈的朋友一起坐车走了(“爸爸和妈妈的朋友”可以是并列短语,也可以是偏正短语)。有的短语虽然类型相同,意思也可能不同。如:图书馆收藏了许多鲁迅的书(“鲁迅的书”可以是鲁迅写的书,也可以是鲁迅收藏的书)。当然,以上几点只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句子歧义的情况可能不止这些,这就有待老师们共同去探讨、去研究。以便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歧义。(泰兴市分界镇湖头初中闾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