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桨、纠、逼”,新词“留恋、不禁、展示、颤动、南国、应接不暇”等。2.训练学生按作者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3.引导学生体会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静态,哪些地方描写了事物的动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作文能力。教学重点: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教学难点: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3.理清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二、整体感知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色?三、过程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①读准字音:颤暇簇隙②理解词语: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不禁:不由自主地。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南国:指我国的南部。颤动:本课指微风吹动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应接不暇:本课指由于鸟儿太多,作者的眼睛看不过来。(2)用“______”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来读一读、细体会。(3)自由读课文,质疑问难。2.揭题,学生自悟。(1)板书课题。“天堂”指什么?在文中怎样理解?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2)默读全文思考: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黄昏,鸟都栖息了,因此作者着重描写了“天堂”本身──大榕树的奇特景象;第二次,是在第二天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正是鸟儿最活跃的时刻,所以着重写了“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热闹活动的情景)3.小组讨论:我们把作者两次游览“鸟的天堂”各为一段,那全文可分成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第一段(1~4):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5~9):写我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大榕树。第三段(10~13):写第二天早晨,“我”和朋友们再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鸟的天堂”里的居民──鸟儿的活动情景。第四段(14):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恋。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初步了解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目标完成过程1.学习第一段。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1)作者吃过晚饭,黄昏时,在河边与朋友乘船出游。从“吃过晚饭”、“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向河中心移去”、“没有波浪”、“平静地移动”、“听见了水声”可以体会到当时环境十分幽静。(2)练习朗读,体会作者游玩时愉悦的心情。2.学习第二段。(1)出示投影片(文中插图)。看图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独木成林,枝繁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郁郁葱葱……)(2)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榕树的?主要写了榕树的什么特点?用____________线划出来。(3)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这一段描写了榕树“大”“美”的特点。描写“大”的语句:①“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②“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③“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④“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⑤“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描写“美”的语句:①“一簇簇树叶……真绿得可爱。”②“有许多根垂到地上……卧在水面上。”③“那么多的绿叶……新的生命在颤动。”(4)图文对照“学生交流、教师点拨、理解重点句。(5)指导朗读,培养学生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6)小结:这一段作者由“远”及“近”地对榕树的大小,它的根、叶、干、枝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了描写,这是静态描写。3.学习第三段。(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一段主要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2)再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再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众鸟纷飞的活动情景的?标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①作者用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写出了鸟形、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