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长江两岸第2课时知识与技能:能够感受《采茶舞曲》、《龙船调》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试着用哑剧的形式表演《龙船调》。过程与方法:聆听、欣赏《采茶舞曲》、《龙船调》,能配合歌曲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音乐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重、难点:了解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感受作品的风格特点。学法指导:通过利用范唱,音响资料等手段的示范性,启发学生探索歌曲的情感处理。教学方法:聆听、模唱、体验。探究内容:通过欣赏,体会作品内涵。互动内容:讨论作品的情感表达。实验及教具使用:录音机、钢琴教学过程:一、欣赏、学习《采茶舞曲》1.作者简介:周大风: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浙江宁波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第三届)。1938年开始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并学习作曲。创作有众多音乐作品,代表作品有《采茶舞曲》,该曲曾被广泛传唱。专著有《越剧唱法研究》、《小学音乐名作欣赏》、《欣赏音乐的知识和方法》等。1982年创办《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并担任主编(1982年至1989年)。发表大量音乐教育研究文章。2.歌曲介绍:《采茶舞曲》作于1958年春。这首歌原为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后来,根据这首歌又创作了歌舞曲《采茶舞曲》,因而得以广泛传唱。《采茶舞曲》最显著的特点是,歌曲糅进了越剧唱腔的音调,流畅而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全曲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6小节)的前四句歌词(第1—16小节)旨在赞美江南秀美的景色及茶乡西湖的新气象。这一部分的音乐优美婉转,细腻中带有轻巧的色彩。歌曲后面的六句歌词(第17—36小节),先是表现采茶姑娘的劳动景象,而后则1表现采茶姑娘的心情。因此,从音乐上看,先用跳动活泼、明快清新的旋律来表现劳动的景象。它的句幅较小,而动作感很强。随后,将句幅拉宽、音调上扬,突出地展示出采茶姑娘的兴奋、幸福心情。歌曲的第二部分(第37小节至末尾),较之第一部分更加舒展、柔婉,与第一部分的轻快、活泼情绪形成一定程度的对比。3、欣赏作品:完整聆听作品,对作品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二、欣赏、学习《龙船调》1、作品介绍:《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龙船调》的开头带有明显的山歌风味。它明亮而高亢、自由而畅达(见课本谱例第1—7小节)。这种山歌风的曲调,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随后的短句:既有划船时的节奏感,也有演唱时的舞蹈动作感,令人感到清新活泼、诙谐幽默、生活气息很浓。再加上后面半说半唱的对白,就更加强化了这种风趣诙谐的生活情调。歌曲最后的一段音乐,既有划船时唱劳动号子的形象,又有重新唱起山歌的形象。总之,这首短短的民歌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给人以戏剧性的美感享受。2、欣赏作品:完整聆听作品,对作品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三、板书设计:《采茶舞曲》《龙船调》1.作者简介1、作品介绍2.歌曲介绍2、欣赏作品3.欣赏作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