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经典诵读视频经典诵读诵出“经典”自从1998年南怀瑾先生将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推行的儿童读经典运动传入大陆以来,全国各地的经典诵读活动此起彼伏。温州市是倡导经典诵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今年温州市教育局、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编制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诵读地方教材,进一步推进了经典诵读课程的开发。以上四位教师为我们展现了四节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经典诵读课,是对传统课程一个有力的补充,拓宽了大语文教学,真有百花齐放、殊途同归之势。一、诵读课堂凸显“五重”(一)重诵读轻分析经典诵读是对典范性、权威性并经过历史结晶的最有价值的典籍的诵读。它重在“诵”。“诵”,意为“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念”。日本加藤荣一教授研究了我国唐代的吟诵方法之后提出了“素读法”,就是对经典读物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1的含义,只是纯粹读的方法。今天的四堂课,教师们非常注重学生对经典韵文的吟诵,课堂上有自由诵、拍手诵、变换节奏诵、师生对诵、拍桌子诵、摇头晃脑诵,甚至吟唱,变换着各种方式吟诵,让学生意犹未尽,乐在其中。教师很少分析语义语境,很少讲解缘由典故,真正将经典诵读课上成诵读经典课。(二)重记忆轻理解科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是人记忆的黄金时期,此时将大量的经典储存于大脑中,日后随着理解力的提高或生活经验的积累,自然会有“活用”之时。今天的几位教师都将记忆作为诵读的主要目标,很好。在诵读过程中,教师们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变化节奏读、变换音调诵,有敲打节拍吟、观图视像诵、聆听古韵跟着读,有激发兴趣情感投入吟等等,帮助学生记忆,以达到背诵的目的。大家知道,图画、音乐、韵律、情感、想象等媒介有助于人的记忆,今天的这四堂课教师都很重视记忆的方法选择,而轻解释理解。(三)重情趣轻机械经典诵读追求一个“趣”字。让学生在趣中学,趣中诵,才能让学生喜欢上经典诵读。今天的四位教师都很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如《弟子规?信》一课,教师用动画演示呈现“信”字,让学生知道信就是“一个人所说的话,要诚信”,随后又2通过学生表演来理解疑难句子,学生觉得十分有趣。《笠翁对韵?六鱼》一课,当教师一连用了六七个版本让学生变化着读,在学生读得情趣盎然之后,教师提出:“要不要再换一个版本,”学生都说“要”,教师戛然而止——“没了”,引起全体师生哄然大笑。当教师讲述了有趣的“王屋山”故事之后,用课件将下面的韵文都显红了,说:“这里这里这里都藏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想不想听,”学生齐声喊“想”,教师又一次戛然而止——“讲不完”,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无形放大。《三字经》一课,教师让学生拍着书桌吟诵;《百善孝为先》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变换着节奏吟诵,甚至教师跟着配乐吟唱,学生都觉得很有趣。这四节课教师紧紧围绕一个“趣”字组织教学,学生一点也不觉得枯燥,达到了“趣味横生”之境界。(四)重导行轻说教《弟子规》主要列举了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规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行为规范教材。《三字经》包括历史、天文、伦理、民间故事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这样的经典诵读课有别于文学欣赏课,有别于思想品德课。几位教师都能准确地把准这一特点,思想道德教育适度。如《弟子规?信》一课,教师采用让学生看动画片《狼来了》《曾子杀猪》,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讲诚信的重要性,然后再让学生3谈谈生活中是怎么讲信用的。《三字经》一课,教师让学生看了故事人物图片后说说“最佩服谁”“你平时学习犯困时是用什么方法克服的”。《百善孝为先》一课,教师安排了看漫画读一读等环节,达到了重导行轻说教的目的。(五)重鼓励轻催促由于历史久远,很多经典典故已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对经典有陌生感,因此经典诵读课上好不容易激发起的点点兴趣,应倍加珍护。如《笠翁对韵?六鱼》一课,当学生流利地读出繁体字的《笠翁对韵》书名时,教师毫不吝啬地献上一句:“张老师平时可不服人,今天我真服了你了。”《百善孝为先》一课,当学生读错了自我纠正时,教师一句“改得好”,温暖了学生紧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