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时纳税【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4,练习五1~2题。【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对纳税信息的收集处理,明确纳税的意义,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知道一些常见税种。2.学生能自主探索出解决应纳税额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纳税的意义和解决应纳税额问题。【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课前对纳税资料的收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王阿姨去税务局纳税片断屏幕显示:一天,开服装店的王阿姨去税务局纳税,路上遇见小张。小张:王阿姨,你去哪儿?王阿姨:去税务局纳税。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2.揭示课题并板书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纳税的有关问题。(板书:纳税)[点评:开课以学生常见的一个现实生活片断为背景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二、同伴交流,学习新知1信息反馈,了解纳税(1)教师:你收集到哪些有关纳税的知识?反馈: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纳税信息,了解纳税相关的知识。(2)教师: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自主探索,教师参与并指导讨论。反馈: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交流讨论的情况。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说出重点内容。学生1:纳税的种类有契税、关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房地产税……学生2: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学生3: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3)教师小结。教师:纳税是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税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上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板书:税率(4)教师:什么是税率?学生:……板书:应纳税额(5)教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现在明白了王阿姨和小张他们谁做得对吗?说一说你们现在对纳税有什么认识。学生1:主动纳税。学生2: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该依法纳税,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点评: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将有关数据记录下来。这不仅为新课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准备,更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出示例4情景图。教师:从情景图中你收集到什么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2)学生独立分析信息。教师:同学们在分析信息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1:什么叫赢利?学生2:按营业额的5%纳税的意思是什么?教师:哪位同学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反馈:……(3)学生解决问题(抽一名学生板演)。(4)反馈、评讲、交流。8000×5%=400(元)8000×(1-5%)=7600(元)3500+800+585+600=5485(元)3500+800+585+600=5485(元)8000-5485-400=2115(元)7600-5485=2115(元)答:小餐馆上月赢利2115元。答:小餐馆上月赢利2115元。3.指导看书第19页并小结教师:正确解决有关纳税问题,关键在于理解税率即百分率。与前面所学的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完全相同,从税率中找准单位“1”。板书:关键[点评: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去;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1.教科书第21页第1题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评讲。注意:对于题中多余条件:“游客18万人次”这个信息的处理。3600×3%=108(万元)答:这个黄金周该风景区应缴营业税108万元。2.教科书第21页第2题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评讲。注意:题中“按5%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意义的理解。即每月缴纳个人所得税占超过1600元部分的5%,单位“1”是超过1600元部分,而不是月收入1800元。(1800-1600)×5%=10(元)答:方方的爸爸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0元。四、学生质疑,教师总结(1)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纳税,我的收获是……(2)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