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2节区域发展阶段(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B.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C.一般不存在资源不足、环境污染问题D.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解析:区域发展的早期传统农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还不发达,工业大都是在本地丰富资源、劳动力的基础上,或是利用便利的运输条件发展起来,故一般不存在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个阶段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答案:D2.关于工业化阶段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B.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C.整个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区域内的经济差异减小D.产业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工业解析:工业化阶段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这一阶段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产业结构也趋于复杂化,不仅利用本地资源,还常从外地输入资源,工业生产产生的环境污染也较为严重。答案:B匹兹堡在17世纪后期只是一个皮毛贸易站,1758年被英国殖民者夺取,两个多世纪以来,主要职能几经改易,人地关系也由简单变得复杂。读下图,回答3~4题。3.20世纪50年代后,“钢都”匹兹堡走向衰落,其原因不包括()A.资源枯竭B.劳动力素质低C.企业老化,技术落后D.环境污染严重4.匹兹堡再生阶段向“知识城”转化,对我国面临类似困境的工业城市的启示是()①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②将无增长潜力的企业搬向郊区③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④治理污染,改造投资环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二战后,匹兹堡走向衰落主要是受经济、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老工业区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1答案:3.B4.C2010年初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数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5~6题。5.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技术工业6.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②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形成了集聚效益④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该地发展初期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煤)优势发展高能耗工业,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该地近几年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该地发展过程中既注意了保护环境,比如把固体废弃物进行填埋和回收利用,又注意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多种开发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体现了循环利用。答案:5.B6.D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7.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B.由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C.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过程D.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8.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加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B.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C.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解析:第7题,从图中分析可以得知,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这种转变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第8题,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2移产业,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产业的升级,劳动力需求少,反而加重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