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教学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教学难点: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教学准备:1、生字词投影片。2、课文中屈原插图。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3、齐读词语。4、理解词语的意思。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诬陷:诬告陷害。谗言:陷害人的坏话。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2、组内交流。3、代表反馈。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课堂小结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揭题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二、学习第一、三部分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3、指名答。4、齐读。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一)学习第三自然段。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指名读;齐读。(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默读本段,找出原因。指名读。(楚国灭亡,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