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海南文化的典型象征琼剧,不仅仅是一座戏剧艺术宝库,而且蕴含着海南人民的历史回忆与现实思考,是海南人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精神与心灵的表现与释放,集海南文化诸要素于一体,是海南文化最典型的象征和最集中的表达。海南文化源于多元文化融合海南文化是由中原文化、黎族文化和其他各民族文化在海南岛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历史积淀与文化结晶。虽然人类在海南岛的文化遗存可以追溯至两万年前的昌江旧石器遗址,但海南文化的历史起点还应该从四千多年前百越人登陆海南岛算起。海南岛自古就是移民岛。海南文化自然源自形形色色的移民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伴随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各种文化在海南岛这块热土上冲撞、交织、融汇和重新排列组合,经过实践的改造和历史的积淀,最终生长出一种与原生文化完全不同的独具魅力的新的地域文化——海南文化。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出于不同的原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来到了海南岛。他们或者是百越时期登岛的原住民的后裔,或者是宋元时期贬官流臣的后人,亦或者是元明时期闽南地区的灾民,更或者是建国以后开发海南岛的新移民。他们或者讲琼文话、儋州话、临高话、军话,或者讲黎话、苗话、回辉话,亦或者只会讲当时的官话,但毫无疑问,他们最终都成了海南人。面对新的生产实践和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必须对原藉的生活习俗做出调整和改变。在这种调整和改变中,新的次生文化诞生了。由百越文化到黎族文化,由唐宋开始的中原文化传播,再到中原文化与黎苗文化的相互融合,再发展到中原文化海南化并成为海南文化的主体,这就是海南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这种长期的方向性的文化衍变,显示的也是海南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尽管如此,作为多元文化集合体的海南文化的承载主体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即儒家文化。海南岛的人口成份虽然复杂,但汉族人口是主体,而比例最高的又是持闽方言的群体。当闽方言与其它汉语方言以及黎话和苗话等相交织时,便会发生变异。以琼文话为主要语言交流工具的海南话的诞生,标志着昔日的闽南移民的本土化。由此可见,海南文化是由中原文化、黎族文化和其他各民族文化在海南岛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历史积淀与文化结晶。到了琼文话成熟的明清时期,这种新的地域文化趋于成熟和完善了。此时的海南文化,已经开始孕育和培育海南学子,并且以强大的攻势向中原反哺了。据史料记载,仅明洪武十年至嘉靖十年间,琼州中举者就有四百零九人。丘濬和海瑞作为海南文化双子星座在明代的出现,便是海南文化成熟的标志。到了清代,张岳崧、谢宝、韩锦云等的出现,更体现出海南文化已经具有的“邹鲁之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将其描述为“文风丕变,鼎臣继出”“习礼义之教,有华夏之风”。琼剧是海南文化的典型象征到清初,“琼州杂剧”才真正放弃半官半琼的特点,真正形成本土化的海南土戏,即琼剧,并逐渐成为海南文化最集中的显性表达。虽然在明清以前,海南文化已经存在并活跃于海南各族群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制以及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中,但仍然缺少一种能够典型地体现这种文化的形态或形式,更不能集中地表达这种多元文化所应该体现出的多元的海南社会结构的共同价值观。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琼剧的出现,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元代的海南固然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但只是作为中原戏剧的一种形式进入海南的,还不能称之为琼剧。直到明末,“琼州杂剧”出现时,仍然以“官琼杂陈”和“错用乡音”为特征。这种戏剧形式显然还没有本土化,仅仅只是一种过渡。发展到清初,“琼州杂剧”才真正放弃了半官半琼的特点,走向用海南话演唱海南戏的时代,真正形成了本土化的海南土戏,即琼剧。既然是综合艺术,琼剧体现的当然不只是戏剧艺术的特征,也是博大精深海南文化的最集中的显性表达。琼剧集琼剧的声腔、道白、演员、观众、剧场、行当、道具、化妆、舞台、舞蹈、美术、服饰、建筑等于一体,蕴含着海南人关于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美学等方面的思想认识和生活习俗。譬如,琼剧与道教,在海南都被称为“斋”。演琼剧是“做斋”,看琼剧是“看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