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了解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和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含义及表现2能力目标○培养透过现象认识货币本质的能力○了解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教学重、难点1.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2.难点:(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教学方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师:“这是什么”“大家想要吗”“为什么想要”“那你知道它从哪里来的吗”生答(略)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一)货币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钱也就是货币买来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同学们需要的书、本、电脑,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商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们和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可参考“教材P4探究活动一”)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有用)我们买东西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便宜、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引导学生学习“教材P5探究活动一”)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2.货币的产生(板书)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4探究活动二”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副板书)3.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情境导入(出示图片)思考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现的是什么?体现了货币的什么职能?(二)货币的职能(板书)1.基本职能(板书)(1)价值尺度A.含义B.价格C.观念中的货币(板书)(2)流通手段A.含义B.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公式C.现实的货币(板书)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6探究活动二”。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卖不出去的商品达到一定程度,商品所有者就会破产倒闭,因此,人们把卖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够卖出去。这是市场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有诚信意识,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否则必被淘汰(例如三鹿集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不是,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适度原则”)(见教材P7“专家点评”)用公式表示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板书)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金属货币也出现了一些缺陷(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7探究活动一”。),于是代替金银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出现了(经历由金垠条块→足值的铸币→不足值的铸币→纸币的过程)。为什么小小一张纸币有这样的功用?这主要是因为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