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开阔思路表达真情实感通州区新联小学丁建华修证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作以考试为中心,打开学生的作文本,看见的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假话、大话和空话。诸如《写作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书籍,成了学生作文的“源洋”,“生编硬造”、“抄袭拼凑”是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镇山之宝”。教师有时把评判作文的标准瞄在作文选里,其实作文选里的文章不知是百里挑一还是千里挑一,实在是可遇而不可多求。各家书店每年开学初的热卖中,最畅销的书当有上述“作文宝典”,更有不法书商将此类书冠名曰“创新作文”以求更高卖点。其实,生活才是写作的活源泉,这既是事实,也是法则,也只有在这里,学生才能快乐地、自由地描绘多彩的童心世界。据此,在习作指导中,我进行了以下的探索。一、触发生活体验,激发习作兴趣事实证明,要使学生放开手脚,开阔思路,无拘无束地写出见闻和感受,激起习作的表达欲望至关重要。叶圣陶先生指出:“胸中不先有意思的情感,单有一个题目,而要动手写文章。我们有这样的动机么?没有的。既然没有意思的情感,写作的动作便无从发生。”叶老还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就充分说明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因此,习作指导中,题目内容必须能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表象和感知事物产生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命题和供给学生习作内容之前,应采取不同的手段,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描述生活的兴趣,以达到触之灵感,不愤不发的效果。1、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组织游戏、观赏、游览、参观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产生习作的欲望。我校所在的乡镇地处通州市的西北边陲,但不因地理位置的偏僻而阻碍经济的发展。这几年的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大,镇区两条十字交叉的主街道面貌日新月异,可谓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各种各样的广告、招牌和标语亦如雨后春笋涌上街头、店面。这些形式多样、出自多人之手的广告、标语牌,有些因人为因素而写上了错字、别字和异体字,有的则因风吹雨淋而改容颜,变得残缺不全,甚至产生了歧义,极大地影响了现代文明城镇的形象。我带领学校文学社成员,拿着油画笔,带着刷子,提着水桶,走街串巷,挨家挨店,组织学生开展“我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学而作贡献”的系列活动。此次活动中,发现或纠正错别字、不规范用语100多处,有学生写出题为《记一次“打假”行动》的文章,由于语言活泼、情节真实而被某刊物录用,还有学生写出题为《我为街道做美容》的文章被镇广播电台改为录音报告,面向全镇广播。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神”。当冬于来临时,早晨我提前三十分钟到校,和学生一起晨跑,边跑边喊口号,既锻炼了学生的耐挫力,又为《记一次晨跑》提供了写作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和利用各种条件,带领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诸如社会调查,举办演讲比赛、辩论会,自办刊物,编演节目,引导学生随时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实现从生活到习作素材的升华,为习作打基础。2、深入了解学生生活,依据不同的生活经历,让学生灵活选择写作素材。例如在指导《家庭趣事》这一习作时,有的学生看到题目后,激不起习作的兴趣,原因是学生没有留心深入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得生活体验或深或浅,或表或里,大多显得较肤浅。殊不知,学生的体验带有重复性和积累性,只要给其机会,总有他大显身手的机会。多少年来,不少教师习惯于要求学生写日记。事实上,这样的日记取材陈旧,格调单一,“食之无味”,同事们在改这样的日记时,常将之戏曰“鸡肋”。细翻这样的日记,“学骑车”、“学煮饭”是惯用事例。长此以往,学生何来习作的兴趣呢?从教几年来,我教学生“自由随笔”。不要求日记天天写,定为二至三天写一篇,有感随记,每周三至二篇,多则不限,每篇不限定哪一天交,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