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包拯》、《〈列子〉二则》语文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包拯》、《〈列子〉二则》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学习本文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以及结构形式。4、理解内容,把握文章的寓义。《包拯》一、作家作品介绍1、脱脱,字大用,1313年生于蒙古贵族之家。脱脱自幼时拜浦江名儒吴直方为师,十六岁即精通经史,且武功超群,臂力过人,被任为内宰司丞。史载脱脱施政期间,革除旧政,减免赋税,选儒臣以劝谏。内外皆称其为贤相。1348年,脱脱升为太傅,几乎集朝政于一身。他力排众议,坚持主张“开渠修河,利农通运”。当时黄河决口,使山东境内的州县皆遭水灾,方圆几千里内的人民饱尝水患之苦。而朝中主管官员,置若罔闻。脱脱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专督治河。在元王朝走向衰落时,他主持修纂三史,即辽、金、宋三史,并将其列为中国的二十四史内。由于脱脱的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才使顺帝统治的前期社会略趋安定。1355年12月,脱脱受人诬陷,削去官职,流放云南,行至大理腾冲,被哈麻假借皇帝旨意,用药酒毒死,死时42岁。脱脱死后十余年,元朝即告覆亡。2、《宋史》:《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尽管《宋史》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卷帙浩繁,仅《列传》就有二千多人,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同时《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二、朗读课文,正字音,注意朗读节奏yùzhuōliǎndànsòngyíngwèi杀而鬻之涿州敛手惮之讼诉大茔以遗权贵三、串讲课文1、讲解第一段:(1)解词:知,主持,掌管。诉,告状。第,尽管。寻,不久。何为,为什么。惊服,震惊,服气。(2)翻译:2、讲解第二段:(1)解词:徙,调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遗,赠送。才,仅仅。岁,一年。率,大都。(2)翻译:3、讲解第三段:(1)解词:使,出使。谓,告诉,对……说。诱,引诱,诱惑。刺,刺探。遂,于是,就。对,回答。(2)翻译:4、讲解第四段:(1)解词:召,召令。权,权且,暂且。敛,收整,约束。惮,畏惧。径,直接。造,到,往。陈,陈述。曲直,是非。(2)翻译:5、讲解第五段:(1)解词:恶,憎恶,讨厌。苛刻,待人狠而刻薄。敦厚,待人忠厚温和。未尝,不曾。推,推行,施行。务,追求。苟,随便。悦,取悦。从,听从。志,意志。若,和。(2)翻译:四、研讨课文1、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事例。有的段落记叙具体,有的段落记叙较概括。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明确:割牛舌案、进贡砚台、出使契丹、公开审案、平日为人。2、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每个段落都突出包拯什么特点?明确:第一段突出包拯为官机智;第二段突出包拯为官清廉;第三段突出包拯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第四段突出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第五段突出包拯克己奉公。3、分析本课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1)第一节写了包拯破获割牛舌案件,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明确:写出他的聪明机智,语言十分简洁,运用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包拯的两句话很简单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第三节也是通过人物语言突出人物巧言善辩,不辱使命的性格。这些都是正面描写。(2)第四节与其他段相比,有什么特点?(讨论)明确:这一段写人们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写他为官刚正不阿,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的。4、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包拯的廉洁的美好品格?通过什么事例表现?明确: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