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失根的兰花》鲁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失根的兰花》二.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在本文中所寄托的爱国情感。2.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技巧。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三.教学过程:(一)材料链接:1.作家作品介绍:陈之藩:1925年生,河北霸县人。天津北洋大学电机系学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著有电机工程论文百余篇,《系统导论》与《人工智能语言》;散文《蔚蓝的天》《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一星如月》以及《时空之海》。本文选自《旅美小简》,是他1955年初到美国,在“寂寞的环境里,寂寞的写成”的书信体散文,重在倾诉切切思乡情。2.郑思肖简介: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忆翁,又号三外野人。连江(今属福建)人。宋亡后,隐居苏州。坐卧必向南,因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专工画兰,花叶萧疏,他画兰不画土、根,寓宋沦亡之意。又工墨竹,多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存世作品有《国香图卷》等。他的著作有:《一百二十图诗集》、《心史》等。(二)掌握字词:tāntājiáozhuìwěizhàhuázhuōhè坍塌嚼菜根点缀枯萎栅栏喧哗拙重群山万壑jièànglíngxī可藉盎然飘零晨曦(三)读一读,整体感知1.思考: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明确:文章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的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2.请从文中找出哪一段最能概括作者这种感情?明确:结尾一段。(四)议一议,题目含义快速读课文,思考问题:①作者少年离家时与到美国后的感受有何不同?明确:作者十几岁离开家,从未因见到与故乡相同或不同的事物而想起过家,从未感觉伤感:“到处可以为家”;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白天的生活中,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到处均不可以为家”。②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从文中找到一个字,围绕这个字来概括)明确:这个字是“根”。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就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未出国门是“有根”,离开国门即成了“失根的兰花”了。③题目“失根的兰花”中“兰花”指什么?“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明确:作者托物言志,以历史故事破题,表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素质。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郑思肖画兰的历史故事,以“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作者本人,以“失根的兰花”比喻身处异国的炎黄子孙及其悲哀的处境。(五)品一品,语言意蕴1.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家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明确:身处异域,很希望能见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但因国土沦亡、背井离乡,又怕睹物伤情,经受不住感情上的折磨。2.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明确:这一段文字内容描述的对象是中国文化,而文化的内涵则包括有形(物质文明)与无形(精神文明)两个方面。作者在文中以直观的形象指代中国的有形及无形文化,以山河花木代表中国的物质文化,另一方面,则以故事诗歌代表中国的精神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而言,文化的赓续是从旧文化中创造出新文化,因此,文化包含有过去、现在及未来三个时间意义。“祖宗的静肃墓庐”暗喻祖宗过去所创造的文化,而“儿童的喧哗笑语”则暗喻儿童现在及未来在既有文化的基础上,将再延续创生的新文化,祖宗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关系则说明了文化的开拓发展、文化生机的源源不断、永续发展。在文化的传承方式上,祖宗是以其严肃的态度将过往的文化传承给后人,后人则也以相同的严肃心情接收守成,并以积极的态度结合众人的力量开创属于这一代的文化和未来,而这文化的传承则秉持与祖宗相同的静肃心情再接续传承给下一代,将中国固有的有形文化点缀得更为美丽,让中国的山河花木、诗歌故事随着时间的长流,依然令人感弦泣心,心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