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朗读、复述课文内容;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4.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5.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重点难点】1.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教学设想】1.指导思想①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使学生从作者在那座悬崖上学到的如何克服困难、战胜苦难的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领悟人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波折,要着眼于克服困难的那一小步,要勇于跨出那一小步,人生才能跨出一大步。让学生积极思考一小步是成就一大步的基石,使学生从一小步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②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③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2.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3.课前准备:教师:投影仪、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学生:熟读课文。4.课前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5.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用心爱心专心1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2.故事,导入新课: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3.字词教学:看课本列出的词语,看注释,查词典,读一读,讲一讲。二、整体把握1.读导语:“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的呢?又是怎么能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2.默读: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3.复述故事情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1)四分法: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2)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