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实验中学五环自主教案主备人杨艳玲年级学科初二物理备课时间11月14号使用人翟冬红课型新授课上课时间11月19号课题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实验。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板书设计一、平面镜成像1.特点:(1)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二、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教学反思一个亮点:利用课件展示,让学生真正弄懂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特点一个不足:没让学生分组来做实验一条建议:把实验器材带到教室,学生分组自己探究成像原理及特点明目标深钻研巧设计细反思共发展济源市实验中学五环自主教案明目标深钻研巧设计细反思共发展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一、激情引入,明确目标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二、实验探究,学习新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做法:边示范边讲解。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也可以这样引入:演示实验:把一块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只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吗?同学们想知道这神奇现象的原因吗?济源市实验中学五环自主教案明目标深钻研巧设计细反思共发展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三、合作交流,互动释疑1.学生分组实验以上把教材图2、3—1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2.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3.应用知识[讨论]身高1、6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2)人后退0。5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0。5m。四、精彩点拨,突破疑难1.平面镜成像原理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可先给学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教材图2、3—2分析平面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