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个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2.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不同行业的生产工具,其中属于冶金技术的是()A.牛耕B.花楼机(花机)C.翻车D.水排3.《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①人烟稀少②耕作技术落后③商品交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4.司马迁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C.以农为本D.重农抑商5.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是()A.贩卖粉彩瓷器B.到会馆停宿C.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D.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6.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7.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用心爱心专心18.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巩固统治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9.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格便宜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各地自由经商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的机器纺织抗衡D.中国关税低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10.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1.民国之初,跪拜、作揖等被鞠躬、握手取代,“大人”、“老爷”等被“先生”、“君”取代,造成这种礼仪变化的历史背景包括①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②教育制度的改革③五四运动的洗礼④民国政府的大力提倡()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12.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就19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俄国远东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C.李鸿章乘火车游历了俄罗斯的主要城市D.李鸿章参观了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