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一中高一历史: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1.《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作者A.写作目的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D.提倡工商皆本2.《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反映汉代实行A.奖励耕织政策B.抑商政策C.轻徭薄赋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3.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4.明清时期江南手工纺织业繁荣,政府却下令“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则材料体现了封建政府是如何限制民间手工业的A.课以重税B.控制机户C.低价派织D.限制其规模5.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本条件有①生产技术的积累②市场的扩大③货币转化为资本④劳动力成为商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明清时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这里的“萌芽”是指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②力量远不足以替代封建生产关系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生产阶段④“赋役征银”不利于“萌芽”的增长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8.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其根本原因是为了适应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1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9.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曾述“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B.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保护商人利益C.国家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D.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相当发达10.乾隆时期,苏州地区“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这种情况说明了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11.“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期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12.唐代许多官员开设邸店,后政府规定:“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说明了A.唐朝政府鄙视商业B.政府要严格限制商业发展,不允许商人抬高地位C.唐朝商业不发达,不需要太多邸店D.唐朝陆路商运发达,邸店生意十分兴隆,许多官吏参与争利13.清朝时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清政府的这一政策A.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B.有利于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C.压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D.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14.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细微地描写了贾府的洋货使用情况。第40、59回,凤姐用以包裹银箸、黛玉用以包裹匙箸的洋巾、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第105回,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15.下列言论中,顺应商品经济发展,主张农商并重的是A.“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弩”。(商鞅)B.“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C.“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D.“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16.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