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深入学习课文人物形象和活动探究之一大胡子教授1.教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2.他提出的哪些问题是刁钻古怪的?后来他为什么对“我”脱帽致敬,前后是否矛盾?4.教授对中国人究竟是怎样的态度?5.“我”为什么一度对教授的提问感到忍无可忍?怎样表现出来的?6.如果是你面对这位教授,你会怎样应对他的提问?对大胡子教授的评价概括如下:1.他是个教学严谨、教学水平高、为人正直的学者。其表现为:提的问题难度高、对学生熟悉了解、提问思路敏捷。2.他提问的真正目的是要测验中国学生对国家的情感。3.他正是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回答,了解了中国人,产生了敬意——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人物形象和活动探究之二“我”——中国留学生代表面对如此刁钻、敏感的问题,“我”的表现如何?请分析课文对“我”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体会“我”的精神。“我”与那位大胡子教授之间发生了几个回合的对话交锋呢?当时在场的台湾同学和其他国家的学生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请举例来说明。对“我”的评价概括如下“我”表现出思维敏捷(随机应变)、不卑不亢(自尊自爱、理直气壮、自信自强)、维护人格及国格的品质。人物形象和活动探究之三“我”怎样赢得了尊重分析四个回合的对话,进一步把握人物特点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第一回合:关于中国人如何工作的问题教授:1.作为记者,你在中国如何工作?2.作为中国首长如何工作?评价:教授的第一个问题确实表现出了前面提到的“刁钻古怪”“我”:“概括地讲”和两个“愿意”。评价:“我”的回答既机智幽默,又暗示了国家宽松的政治气氛和人民舒畅的心情。大家:“窃笑”、“哄”、“笑”、“竖起大拇指”。评价:大家的反应说明了他们对“我”的回答由衷地佩服和满意,证明了“我”初次交锋成功。第二回合:关于国籍的回答教授:1.来自哪个中国?2.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评价:教授的第二个问题时敏感的政治问题,国际上有“两个中国”的暗流。他的言语、神态表现出狡猾、傲慢,想使“我”“难看”。事实上,他想了解中国留学生对国家的看法。“我”:1.没听清楚评价:争取时间弄清教授问题的真正意图,同时也不想激化矛盾,变被动为主动,引出教授的谬论。“我”:2.只有一个中国评价:“我”的回答纠正了教授的常识性错误,并得到了台湾同胞的附和,显示了海峡两岸人的价值趋向一致,认为自己都是中国人。大家:“咔咔”声评价:反衬了“我”的成功,表现出各国学生的友善。当时的课堂气氛由紧张转为了活跃。这里对环境的描写看似无意,实际上烘托并说明了问题的尖锐、严肃和敏感,当时课堂上紧张、冻结、沉默的气氛。第三回合:关于如何理解台湾问题的回答教授:1.你走遍了中国么?2.谁该对台湾问题负主要责任?3.怎样解决台湾问题?4.邓小平怎样解决台湾问题?评价:教授在台湾这个问题上穷追不舍,“我”也意识到了他对台湾问题的兴趣,索性自己把问题引到点子上。“我”:讲到台湾,认为是上一辈因为年轻而造成的台湾问题,需仍健在的父辈去解决;邓小平有更中央的事情要做,把问题引到中国富强的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