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与反思提交者单位课时授课对象教学对象分析《再别康桥》被收入高一《语文读本》中,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特点及鉴赏方法不太了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应该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品读鉴赏的过程中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也是新课标关注学生多方位的情感体验的要求。针对高一学生特点,可采用感情朗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鉴赏。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掌握课文的意境。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分析意象的作用,能模拟课文意境写出相关作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熟悉诗歌,把握作者感情,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并能应用于现实。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基本以“三步四环节”为主,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自主导引式生态课堂特点: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正音朗读——讨论意象,小组交流——朗读品味,把握情感——巩固训练,写作提升——布置作业,课后延伸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能模拟情景写作;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体会作者意境,能和同学交流,探讨,运用于现实生活当中。教学准备1)研究教材:分析《再别康桥》的诗歌特点,根据高一学生特点初步确立教学目标。(2)网上搜索:搜索英国剑桥简介,徐志摩本人经历简介,本诗写作背景介绍。搜索《再别康桥》的网上课件、教案、视频朗读及朗读的背景音乐,对其进行学习研究之后,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编写学案,制作教学课件,为课堂教学做准备。(3)组织预习:课前下发学案,包括课前预习案、课中学习案和课后巩固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学案上的预习题目,并写出自己的疑难点或困惑点。(4)以学定教:教师根据学生学案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疑难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教案。教学过程与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学生合唱李叔同的《送别》【出示课件】: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离别是个永恒的主题,自古到今,在“长亭外,古道边”流传着多少离别的凄美故事。这节课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来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别样离情。(二)展示目标【出示课件】(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2)分析意象的作用。(3)朗读诗歌,把握作者感情。(三)检查预习检查预习学案的生字词【出示课件】给划线字注音:青荇(xìng)长篙(gāo)枯槁(gǎo)蓬蒿(hāo)漫溯(sù)朔风(shuò)满载(zài)下载(zài)记载(zǎi)笙(shēng)箫(四)指导朗读1.一学生读。读完后谈体会:为什么这样读?感情:惆怅、惜别语调: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谐2.教师指导朗读方法,范读两小节,由学生继续朗读。读完后学生评价。3.播放视屏朗读【黄磊视频朗读】学生评价:读的怎样?找出错字:青荇似的漫溯(五)讨论交流,赏析诗歌思考:你最喜欢诗歌中哪个小节,请从意象、修辞或感情等角度加以赏析。【出示课件】(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每组推选代表交流展示)以下是教师提问、点拨及小组讨论展示的主要内容,按诗歌小节顺序记录如下:(1)第一小节学生赏析:三个“轻轻的”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在“招手”间透露了对康桥难分难舍的感情。师: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离别诗,离别对象大都是什么?如: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生:离别的对象大都是人。师:很多离别诗感情是很悲伤的,《再别康桥》的感情有何特点?如: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生:再别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没有叮咛嘱托,没有痛哭流涕,没有尘世的嘈杂,是那样宁静和谐,给人清新飘逸的感觉。只有淡淡的忧愁,忧伤中充满美感。(2)第二小节师:为什么是金柳?生:柳树在夕阳笼罩之下,带有了一层金黄色。师:柳树和新娘有什么相似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生:姿态婀娜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