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能达标测评(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幽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答案写;幽僻的居处解析很明显,“题”是一个动词,根据其常规意义进行判断即可。由诗中环境的特点可以得出“幽居”的意思。(2)“僧敲月下门”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句诗运用了反衬手法。此联写在皎洁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但突然发出了几下敲门的声响,这清脆的声响进一步衬出了月下幽居的安静,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析可以从环境的特点和诗句中“僧”的动作去分析手法。还要对诗句进行简要分析,首先要说明诗句的意思,然后要点出所写手法在这一诗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赏析。玉楼春欧阳修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①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注】①游丝:蛛丝。(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作用: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以乐景衬哀情,自然引出下文。解析首先要根据词句描绘一幅图画,要把前两句词进行适当扩展,应尽量语言优美。然后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重点从点出时间、地点,奠定基调,创设氛围等角度入手。(2)词的最后两句选用了怎样的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用了两个传统意象:“孤馆”和“月”。作者身处旅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解析意象主要是词句中出现的一些名词,可以根据意象在古诗词中的常用内涵及词句所表现出来的环境特点去分析作者的心情。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湖上梅花歌(其二)王稚登山烟山雨白氤氲,梅蕊梅花湿不分。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1)诗人采用了什么写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比喻。全诗描写的是一个春雨迷蒙的天气,山上云雾缭绕,细雨霏霏,烟气、雨气和那漫山开放的梅花,形成氤氲的白气。梅花和梅蕊粘在一起,也分不出彼此。这样的梅景,朦胧缥缈,轻盈如烟,洁白似云,澄净似水。全诗一个比喻转折三次,用笛声比喻梅景,又用白云流水比喻笛声,曲折婉转,清新隽永。解析在判断手法的同时要对诗句进行简要描述,要用有文采的语言。(2)请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独特艺术构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悠扬悦耳,感人肺腑。高楼吹笛,其声恍若天际传来,更能启发人的遐思远想。古人形容音乐的美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诗人却说“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又转换成春水和白云。古人描写音乐用视觉增加音乐的形象性,这首诗反其意而用之,用音乐的听觉形象,通过通感让读者不仅去想象景象,而且去感受景象。解析可以结合学过的描写音乐的诗歌,如《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诗篇去分析描写音乐的特点,诗人往往化抽象为具象。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答题。题李世南①画扇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用心爱心专心1【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北宋画家,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1)请简要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的景物。这样的画面呈现出怎样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