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也很脆弱”——“学优生”心理个案分析诊断报告一、症状描述:刚接的五(3)班的一名小姑娘叫小丽。她文静乖巧,学习自律,平时和同学友好相处,所以在老师和同学的心目中,小丽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当然作为班主任,我也十分喜欢她。她本人也能感受到老师对她的信任,所以开学初,在新任班主任前表现特别努力。将近期中,在数学语文连续几次的单元测验中都没有取得她自己和教师期望的成绩,有一次,有分析作业错误时,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了她……以后的两天,小丽在课堂学习中几乎一言不发,我想,也许是小丽要好好反省自己。第三天早上,她闹肚子痛,她的妈妈来请了假,可是在医院检查不出什么,这样持续一个星期左右。小丽的发病时间一般都在上学前,或上学路上,在家里却十分正常。二、症状发生背景:就目前学校教育现状来看,虽说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各学校也有“不能以考试优秀率、升学率、获奖率等作为评价学校质量的主要依据”的共识。但是现实中依然存在以上所说的各种“率”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和家长评价学校的主要依据。在学校中,各个班级之间的竞争也围绕着各种“率”而展开;对教师的评价与奖励也以这些“率”作主要指标。于是,我们教师在无形中把关注、关心的中心偏移到了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在这种背景下,这些成绩优秀学生就备受学校的关注,在老师和家长乃至同学心目中都已经衍化为“成功的代言人”。然而这些成绩优秀学生在承担着学校、家长和教师高期望的同时,在滋生着一系列与其学业成绩极不相称的认知、情感问题,甚至会产生“优等生呼吸困难”,鉴于这些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他们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更隐蔽、更严重,令教育者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美国学者洛蒂特早在二十年前就针对此类现象告诫世人:“不要沉醉于对优生一切皆完美的赞叹声中,而应从这个声音的背后去探寻其健康发展的潜在的不利的因素。”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成绩优秀也并非是生存在真空之中的“免疫体”,健康心理是学生创新和成材的心理基础。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为其创设一个有利于成长环境,是学校和教师在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三、症状诊断小丽这个情况引起她妈妈的注意。她妈妈首先来学校了解情况:是否与同学吵架等。她妈妈还一直说着,不来上课,成绩就要下降的。我借这个机会向她妈妈了解到:小丽在1-4年级表现较好,成绩优异,老师都十分喜欢她,哪怕犯了错误,也会对她网开一面。小丽的父母对自己的女儿也有比较高的期望,希望小丽能考“外语学校”。从这些情况了的了解,我分析了“小丽现象”主要来源于她的心理压力的原因。(一)产生心理压力的外部因素(1)家庭因素目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普遍较高,而且现在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更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孩子们在学校的一贯优异表现非但没有给他们吃下“定心丸”,反倒更令他们似乎看到成功的曙光,在学习上对子女要求很高,平时不断地增加学习的内容,期望孩子在班级中能出类拔萃。小丽的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对女儿的期望很高,再加上小丽一直以来学习成绩很好,做父母的以此为荣,并要求她以考上外语学校目标,另外。一些亲戚朋友经常拿小丽自己的孩子做榜样。这无疑让小丽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2)学校因素学校在受到社会舆论和家长期望,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各项竞赛活动等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认知模式发生了偏差,成绩优秀的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教师的亲睐。而对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们一方面“享受”着学校老师的关爱,背负着学校老师的期望;另一方面,他们要在同学当中也赢得了尊重或者是某种地位,也往往要用成绩来证明,这无疑给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压力,这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并不健全,或者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误区。在班级中,小丽是一名班干部,年年都是“三好生”,在班级中,在同学们的眼中有着一定的位置。学校每次组织学科的竞赛,同学和老师都会想到小丽代表班级参赛。几乎很少是小丽主动积极地报名思参加,在这种时候几乎成了班级胜利的希望。(3)社会因素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目前社会对学校、学生的评价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