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阶段的低年级,他们已经初步撑握了音乐的一些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新的知识也接触的比较快,并能对所学充分发表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能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对人和事物有了自己的初步看法,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给予正确引导的关键时期。本课在设计时紧密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愉悦性,通过欣赏、创编等音乐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音乐艺术的启迪。三、设计理念云南是一个风景秀丽、民族众多的地方,有着瑰丽灿烂的民族文化,堪称“歌舞之乡”、“音乐海洋”,有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民族音乐开始逐步成为孩子们自觉追求的对象。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明显增强,喜欢欢快的节奏,而民族音乐又大多具有明快、清丽、旋律优美等特点。只有植根于民族土壤的音乐艺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为此,这节活动我意在让学生感受、体验、表现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领略彝族阿细人跳月的风俗,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从而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喜爱之情。并能感知由简单的几个音和一种特定的节奏性就能构成一首如此美妙的音乐,进而让学生一旦听到这样的音乐,就能马上反应出这是彝族的音乐特点。四、教学目标:情感与价值:在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乐曲中,初步感受彝族“跳月”独有的欢快、热烈情绪,想象音乐所表现阿细人跳月时的欢乐情景,并乐于与同伴一起分享音乐创作的喜悦。知识与技能:1、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能初步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并知道力度、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2、用多种形式感知、表现《阿细跳月》的节拍特点。教学重点:感受民乐合奏《阿细跳月》特有的音乐情绪特点教学难点:能合着《阿细跳月》的音乐节拍,进行即兴表演五、说教法“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我采用了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如激趣故事法、多媒体演示法、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运用练习法等对活动加以整合。在活动中我改变了过去学生机械模仿教师进行练习的单一模式,采用情景教学法、引探尝试教学法,让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独立获取知识,从而对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我力求达到“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舞台,达到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学生将运用观察法游戏练习法、多种感官参与法等,在看一看、说一说、听一听、学一学、跳一跳中来完成本节活动的教学任务六、学法指导要善于激发学生内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