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一、说教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761年秋天,一场大风把他的茅屋茅草给卷走了,穷困的他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也是杜甫诗歌中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九年级的学生对古代诗词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知识与诵读经历。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教材与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反复吟咏,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把握诗歌意象、意境。2.会赏析重点句子。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特点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理解二、说教法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情、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选择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指导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体会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培养学生的的能力。三、说学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和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的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我觉得适当降低情感体验的难度,才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在制订教法的依据上,考虑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我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圈点勾画、活动迁移等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语言与意象的鉴赏能力。如果仍然停留在流畅、节奏、韵脚等方面,学生会感到枯燥无趣。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郭沫若先生在我国当时发行的杜甫纪念邮票上题写了一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这一评价,十分中肯,深服众心。想一想,郭老为什么这样评价呢?二、解题。1、题目。2、背景。安史之乱时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三.诗歌朗读1、范读(多媒体配乐朗读)。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3、个别朗读。4、朗读指导(1)节拍正确,不读破句:节拍正确,不读破句: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22)韵脚要响亮)韵脚要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33)语调和停顿:)语调和停顿: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44)重音要合理:如)重音要合理:如卷、飞、洒、挂、飘、转、沉——这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绘出风吹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散的惨状。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四、自主学习。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三重茅挂罥俄顷突兀恶卧丧乱2、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