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说课稿姜凡龙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兰亭集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见课件)《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它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山水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兰亭集序》在写景的同时,就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上、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二、说学情(见课件)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很吃力。只要学生反复诵读,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目标确定为:(见课件)1、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2、赏析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3、分析作者感情,感悟人生哲理。《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种阅读能力来源于学生扎实的文言文基本功,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语言。(见课件)由于学生经历浅,对作者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我把分析感情,感悟哲理作为教学难点。(见课件)《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为此,我准备主要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见课件)诵读主要分:整体感知,个性赏读,重点研读,思考探究,四个环节。下面我来具体地说一说教学过程:首先是课文导入(见课件)在文学史上,无数文人墨客慨叹过死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又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兰亭集序》,共同感悟他的生死观。(二)简介作者(见课件)(三)了解“序”这一文体(见课件)主要是序的内容和分类(四)诵读课文(见课件),可分四步:首先:整体感知(见课件)1学生听录音,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1、校正字音、句读错误。2、整体感知文章结构。其次:个性赏读(见课件)学生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教师就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点拨。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落实课件上重点词句的含义(见课件),并让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这样就完成了“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这一教学重点。再次:重点研读(见课件)学生通过精读课文,欣赏文中美景,分析作者感情。•在欣赏文中美景时,可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并赏析其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可让学生分别找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基调。感情基调可概括为“乐——痛——悲”•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它可以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点拨,可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美感,把握作者感情。再其次是:思考探究:(见课件)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作者“乐”在哪里?为何由“乐”而“痛”?又为何而“悲”?“痛”与“悲”是否相同?怎样看待他的生死观?之所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是因为它是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生死没有切身的感受,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痛”与“悲”的不同,去理解王羲之的生死观。王羲之有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他敢于逆潮流而动,在作品中直接表露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向往,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大胆道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确地指斥了当时风行的老庄哲学。他曾说:“虚谈/废务,浮文/妨要。”因此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他悲古人,亦悲今人,但作者的“悲”,是他对血肉之躯的生命的珍惜,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悲叹并不等于悲观。正因为王羲之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所以,他在文章中阐发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深刻认识,目的在于“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统观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