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思考和实践自2001年九月在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启动课程改革试验至今已将近5年,素质教育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在学校、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和积极实践。今年九月开始,我们宁波在高中阶段也将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在这样的一个过渡时期,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是否已有充分的准备面对这次重大变革呢?特别是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很好地面对对他们来讲是瞬间到来的变革?在新课程标准当中,更重视的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更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这一切的重要基础。1.高中生独立思考能力现状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普遍较弱。譬如现行教材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十三页有一较明显错误“研究结果还表明,每一条染色体只还有一个DNA分子,……”我让学生阅读本段内容去找出错误,却没有同学能信心十足地找出来,不少学生还说教材怎么会错。平时如果让学生回答一个需要一定程度概括的问题,绝大部分学生会翻开课本,把教材中从这里到那里读它一大段让你当老师的自己去挑。如果教师想针对某个教学内容组织一次讨论课,大半会出现冷场。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敢面对独立思考。2.产生原因首先,以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不难想象,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就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最大弊病。其次,教学观念陈旧,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统治着教师的思想,控制着教师的言行。许多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对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而且,目前高中教学仍仅采用“考试”这唯一一种评价方式,使一些有较先进教学观念的年轻教师也不敢轻易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再次,高中生物课时安排较紧,其它高考科目在高二理科班中都适当地增加了课时,而高二生物还是传统的每周三节课,已经很难应付大量的习题讲解。因此,教师很难把大量的精力放到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上。3.个人尝试首先,本人对学生是否需要独立思考进行了认真思索。我觉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就学习过程而言,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重在理解,要想清道理。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而我们现在,确实存在某些题目学生错了老师分析,分析好了下次又错的怪圈,很多老师总怪学生笨,实际上是缺乏让学生独立思考。所以,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而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让学生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康德特别强调独立使用自己的理智进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把它当成人是否完成启蒙、并达到成熟阶段的基本标志。我们的学生虽然还处于学校教育之中,可以由教师来启发他们思考,但现代人需要进行终身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变化日新月异的社会,而工作以后更多的是自学的方式,自学最需要的是独立思考。因此不会独立思考的人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十分不利的。其次,本人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上进行了初步尝试。虽然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进行系统的培养难度很大,但在某些方面教师还是有努力的空间的。特别是在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上,我们可以先下一番功夫。譬如现行教材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十二页课外读“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一文中,我指出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第一个模型的错误,说明了他们的生物学知识与维尔金斯相比显得并不扎实,第二个模型错误说明他们的化学知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