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空城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2、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一、导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梗概。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懿氅纶笑容可掬遁蜂拥隐匿(大惊)失色旁若无人无不骇然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3.简介《三国演义》以及第95回梗概,《空城计》选自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描述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陇西的故事。魏军先得街亭,占列柳城,势如破竹,进而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临西城下,而城中只有一班文官和两千伍百名士兵,诸葛亮设空城计,使蜀军转危为安。三、研习课文1.分小组讨论故事情节发展情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兵临西城第二阶段(2):临危施计第三阶段(3、4)司马中计第四阶段(5、6)孔明释计2.抓住课文故事情节发展的这四个阶段,请同学复述故事。3.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诸葛亮,文中描写诸葛亮写到他的几次笑,请同学们找出这些描写诸葛亮笑的词语。用心爱心专心1明确: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4.诸葛亮的这“三笑”有什么不同?第一次的笑是为了迷惑敌人,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是一种假笑。第二次的笑是见魏军远去后无比高兴的笑,是胜利的笑,也是庆幸的笑。第三次的笑是对司马懿多疑愚蠢的嘲笑,也是对自己感到自豪的笑。5.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说说孔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处乱不惊,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胜人一筹四、课堂小结课文节选部分描写诸葛亮,主要运用了外貌、神态和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取胜。对于这种人物形象的描写要多多学习。五、作业第二课时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品味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口味司马懿这一人物形象。二、研习课文1.分组讨论司马懿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要抓住小说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品味。明确:(1)疑心病重,主观武断自认为孔明“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他一不观察,二不试探,就认定孔明有伏兵,而率兵速退,这是非常自负而草率的。(2)老谋深算,马失前蹄他对孔明一向都有了解和研究,他的推算也是合情合理的,只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诸葛亮,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聪明反被聪明误。2.结合课文思考,司马懿输在哪里?诸葛亮赢在哪里?司马懿输在思维方法上,他用老眼光看待诸葛亮,不知变通,他只看平生,不看眼前。诸用心爱心专心2葛亮胜在他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性格和儒雅的风度上,更胜在他的智慧上。3.作者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如第一段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二段大兵压境的环境描写与诸葛亮气定神闲的操琴,突出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气度。第四段司马氏父子的对比,第五段诸葛亮的与众不同。第六段孔明的高见,突出诸葛亮的超人智慧。三、小结四、作业韶关市第四中学课程教学设计(课时)(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七年级语文主备教师:任课教师:杨芬课题:美猴王课型:新课课时:2课时授课班级:初一年级(3)(4)班授课时间:2010年月日(第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继续巩固小说知识,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艺术形象用心爱心专心32、学习本文语言通俗、生动、简洁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认识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形象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教学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意义,从而正确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