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课例《找春天》之后,我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是: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第一、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建立了大语文观:“教师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和大自然中找春天”的课前准备,很好地把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把课堂的重心从重知识传授转移到了重体验感受上,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第二、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授课开始,老师就注重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春天口述出来,让学生畅所欲言;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老师总是站在引导者的角度,引导学生朗读、找重点词语、仿写……学生一直是课堂的主角儿,学生的感受一直左右着课堂;第三、学生活动面广,课堂教学效益高: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学生的舞台!本课中,学生活动一直是主旋律,而且参与面广、阅读理解深,完全走出了“老师说了算,一起围着老师转”的窠臼,体现了新型的教学关系,摒弃了低效劳动。当然在观看完本节课之后我也有如下两点想法:第一、“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的目标如何完成?是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了?新课改强调能力,但并不否定知识,“三基”的教学仍然是不可轻视的,没有稳固基础的“高能力”充其量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第二、“仿写创编”的环节究竟如何,恐怕值得思考。不是我低估学生的能力,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仅凭一堂课,仅仅在40分钟内,既要学习课文、找出重点词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佳句并谈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又要“仿写创编”,这是不是拔高了教学目标?我们都是教书的,平心而论,能完成这一目标的有多少人?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