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笔墨不读书一、导入首先,我们来猜一个谜语:(猜谜:打一物)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往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答案:书籍)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也有古言“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由此可见,书籍对于人类的重要影响。从小学到中学,单是教材,我们就阅读了上百本,更不必说浩如烟海的课外书了。读了十多年的书,相信你们也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读书方法,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平时是怎么读书的吗?(略读、精读、跳读)古人有一句话说的好: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们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双重否定)读书就要动笔墨,这就是我经常给大家强调的,读书的时候拿一只笔在手上。为什么呢?(生……)简而言之,拿只笔在手上,方便我们随时做批注。二、批注1.什么是批注?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2.批注的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你平时用到过哪些批注的方法?或者说你在读书时会批注哪些内容呢?批注的方法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一个系统的学习。(1)提醒式批注如果我们拿到一篇需要精读的文章,你首先会对文章的什么内容做批注?如:语文B卷的课外阅读——自然段文章中不认识的字词——拼音、词义这些都是批注的基础层级,是为了帮助我们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章内容。这种批注方法就叫提醒式批注。看吧,批注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字音,一个词义,一个圈点勾画就是一种批注。这些都是比较简单的批注,那么我们还可以对什么内容做提示式的批注呢?试卷——题干关键字词:请大家看到这张试卷,我们除了可以对试卷中的字音字形词义等做批注,还可以对什么内容做批注呢?(题干关键字词)在这里,批注就起了一个提醒作用、警示作用。历史——文意的概括:九年级上,《世界历史》中新航路的开辟这一部分的摘取。我们可以在这段文字旁边批注什么内容呢?(生: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你们看,这么长的一段文字我们用两个简单的此就批注了。由此可见,如果文章的内容比较长,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概括,以后我们再读到这,就知道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内容了。数学——结论的归纳:虽然我是语文老师,可好歹我也是学过数学的啊。所以我踏遍千山万水,在大家九下的数学中找到了这样一道习题。(展示图片)密密麻麻的一堆因为所以。(请一生回答,对这道题你会做一个怎样的批注呢?)(圆周角定理: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上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你看,麻烦的内容被我们简单的一句话就归纳了,而且这种定理性的东西以后就可以直接拿来用,不需要再繁琐的证明了,多好。以上这些都属于提醒式批注。提醒式批注:在阅读过程中,对需要引起读者注意的地方,对文本内容有提示的地方进行批注。它有时需要我们借助到工具书自己查阅,有时又需要我们有分析概括能力。总之它可以帮助我们扫清阅读障碍,提醒语段要点,概括中心思想。(2)质疑式批注在提醒式批注的基础上,我们可能就需要用到另一种批注方法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我经常在大家进行第一遍口头翻译的时候让大家拿一只铅笔在手上,为什么呢?(在翻译不出来或翻译不通顺的地方打上问号)这种批注就是质疑式批注。质疑式批注: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理解不了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进行批注。只有我们有了疑问,才能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比如我们才学过的《孔乙己》。鲁迅在文章最后说道:“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看到这句话你会有什么疑问?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可以将自己的疑惑批注在旁边,然后再深入文本解读。不仅仅是文学方面的阅读需要质疑,其他各个学科的阅读也需要质疑。比如大家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历史的昭示中就讲到了弘扬民主精神。(展示照片)看到这段文字,你又会有什么疑问呢?请你们尝试着写出你的批注。(如:什么是民族精神?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怎样弘扬民族精神?)师: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有了质疑,我们也就有了自己的思索,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这种批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挖掘文本,发展探究思维。(3)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