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游踪线索,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重点)2.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难点)导入: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任务一:重点探究1.“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答:①发现桃花源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2.武陵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沿着小溪走,忘记了路途的远近,发现了桃花源。作用:写出了武陵人发现桃花源的偶然性,反映出桃花源远离世俗,不易被发现的特点。3.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变式提问: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一事,目的是什么?答: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4.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答:成语是: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5.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答:寄托了作者的杜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的劳动生活的愿望。6.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答: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安乐。7.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问。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运用了这种手法。“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任务二:难点突破1.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答:示例:我不同意渔人的做法。渔人不守承诺,将桃花源存在的秘密告诉外人,外人如果找到桃花源,就会扰乱桃花源原有的和平宁静。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答:示例: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里的真实存在。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答: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被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或: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时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意思接近即可)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答: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追求这种理想,因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往的生活。5.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答:答题要点:①政治黑暗;②寄托理想;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