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课时备课碧云小学戈光荣一、教材分析: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因为小数与整数一样,都是按照十进制来计数,也就是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值大小也不同。小数的数位是由小数点确定的,所以,小数点的移动必然引起小数每一位上的数值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复名数(例如:3米5厘米)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这一小节教材内容的展开,注意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这一规律。教科书用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孙悟空变长金箍棒打小妖的情景,让学生直观感知到小数点的移动与金箍棒长度的变化是由关系的,为后面的观察规律奠定基础。(1)根据情景中的4个数据列出4个等式,以便于学生观察规律。左边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从上往下观察,随小数点依次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随之不断扩大;右边是和左边相等的毫米数,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依次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随之不断缩小。(2)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规律总结。在规律的概括中,老版教材中的“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和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改为了”相当于把原数乘几,小数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和相当于把原数除以几,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几分之一”,使表述更清楚,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3)“做一做”安排两组数,每组数中数字的排列顺序相同,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通过观察,在比较中进一步巩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时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四年级又进一步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这些内容。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并真正地理解规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能更准确地把握学情,我在课前进行了前测,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学生能够根据小数的意义,将小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可以借助模型发现变化规律,而一旦脱离了具体模型学生就会遇到困难。因此可以确定具体形象的模型能够帮助学生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素材的好奇心,通过以故事、游戏、网络视频动画等方式,使学生在感觉、视觉和快乐的体验中学习数学。三、教师用书中的教学建议:1、注重知识对比,感知小数点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的关系。小数点移动能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而前面学习的小数的性质则是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对比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教学前可出示一组数据,如0.46和0.4600,引导学生观察,回忆小数的性质,然后出示另一组数据,如2.68和26.8,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数字顺序没变,但数字大小变了。在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发现第一组数字小数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而第二组数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数也变化了,进而指出“看来小数点的移动与小数的大小变化有关系,引起学生对小数点的关注。2、注重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规律。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抽象,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思维模型,即“左移变小,右移变大”,再放手让学生探索,使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更深刻。四、注意事项纠正学生表述方法。(学生习惯用“缩小10倍”和“扩大10倍”表述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师要加以引导和强调新教材的表述方法。)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以对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渗透“事物是联系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2、通过生活中与小数点有关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生活作风。教学重点:探索并归纳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