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材】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9页---20页的例1和例2.【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二节内容,教学安排为五个课时,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例2也是一位数除两位数,但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通过独立试做、交流各自算法、共同研讨等方式,学生在经历不同算法,感受算理的形成过程中,除的顺序及商的书写位置可能会出现错误,所以经历不同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学情分析】学生在学这一内容之前,已经具备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我认为学生会用竖式计算例1,但是不理解算理,让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学习例2有难度,第一次除后有余数学生中可能出现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因此感受、内化算理,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的数合并起来继续除的道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学习目标】1、会口算例1的结果,并会说出口算的过程。2、会用拆数、摆小棒、竖式等方法独立试做例题,把操作和计算有机结合起来并在组内和全班交流自己的算法,体验方法的多样化,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优算法,经历、感受算理的形成过程。3、在老师示范的基础上,会书写除法竖式,会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的数合并起来继续除的道理。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4、会依据问题情境提出除法计算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1、通过问题1、2来检测学习目标1的达成。2、通过问题3、4、5、6、7来检测学习目标2、3的达成。3、通过巩固练习和评价样题来检测学习目标4的达成。【教学难点】1、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自己编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习准备】每生6困小棒,每困10根。多媒体课件。【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5分钟)1、多媒体出示19页主题图也就是例1: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板书: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问题1: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板书:42÷2=并说一说想法。(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的植树情境,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的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问题2:口算一下,三年级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树?并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设计意图:在笔算除法中嵌入口算,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形成先口算再笔算的习惯。)(达成并检测学习目标1)(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20分钟)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问题3: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找学生说)(1)请大家拿出手中的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如果觉得自己有些困难可以与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2)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把分小棒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方法一: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方法二:先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再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2个十和2个一合并起来是21。(3)议一议:对于上面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分法比较合理,为什么?2.组内交流,探究竖式。问题4:大家用分小棒的方法得到了42÷2的结果。根据分小棒的演示过程,想一想用除法竖式应该怎样计算呢?问题5:42÷2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