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掌握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梳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宏观把握历史现象的推移演变能力以及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2、难点:国家实力和彼此关系决定了各国的外交政策•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的合影。思考:美苏曾经是并肩作战的盟友,二战之后双方却形成了对峙局面,为什么同盟关系会破裂呢?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美苏为什么要展开“冷战”而非直接军事冲突?一、冷战政策1、概念。冷战政策: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2、开始的标志。美国总统杜鲁门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美苏争霸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的演讲“全世界都注视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1947年4月5日杜鲁门的一次演讲杜鲁门主义有什么特点?其实质是什么?马歇尔计划的海报法国北约成员国华约成员国挪威英国爱尔兰葡萄牙荷兰比利时丹麦联邦德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民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苏联芬兰瑞典希腊西班牙丹麦冰岛中立国北约成员国还包括美国和加拿大两极格局由此形成两极格局由此形成二、美苏争霸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第二阶段(七十年代)第三阶段(八十年代)自学“美苏争霸”,完成下列表格阶段时间特点主要事件美国领导人苏联领导人第一阶段50年代中至60年代中第二阶段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勃烈日涅夫第三阶段80年代里根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美国态度强硬,苏联全面缓和,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苏联全球缓和策略,从阿富汗撤军肯尼迪尼克松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冷战中的对峙总结美国苏联冷战政策政治表现:杜鲁门主义经济表现:马歇尔计划军事表现:北约组织资本主义阵营华约组织社会主义阵营争霸两极格局形成•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是破裂、美苏冷战开始的事件是()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4、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级格局结束的事件是()1、苏联从阿富汗撤军2、苏联解体3、越南战争结束4、柏林墙被拆除练习12•二战之后,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表现有()1、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2、支持联邦德国崛起3、以联合国的名义直接出兵朝鲜4、成立军事政治集团——北约124时事探究: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与和平带来了哪些危害?近年来,霸权主义有哪些表现?•1.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如:科索沃战争、美伊战争。•2.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旗帜,粗暴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例如,美国多次发表了《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3.由于美国长期实施霸权主义,导致了恐怖主义的泛滥。最为典型的事件是“9·11事件”。考点要求•识记:•杜鲁门主义:时间、提出者、内容、标志•美苏冷战局面:开始形成的标志、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结束的标志)•识记并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1、是两个国家利益的冲突(根本原因)2、美苏意识形态不同造成的矛盾•冷战格局对世界的影响:一个方面:造成世界长期的动荡不安、地区冲突不断另一个方面:双方势力相对出于均势,两强对峙,避免发生新的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