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课三峡1、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积累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所写三峡景物的特征,领略三峡景色之美。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法之妙。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1、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语汇2、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直至当堂成诵三峡郦道元山夏天:奔放三峡水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1第一课时一.自学:1.激趣导入: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让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作导游,带我们游历那鬼斧神工、瑰丽壮观的长江三峡,好吗?2.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与作品。(2)积累字词。(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4)初步感受三峡的美丽。二.互动:1.三峡的地理位置:明确:三峡是长江中上游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2.作者的情况:(大屏幕显示作者及有关资料)明确: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著《水经》四十卷,本文选自他的《水经注》。3.朗读课文。读一读2(1)多媒体出示课文,播放课文录音。(2)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和大屏幕出示把语音读准。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飞漱(shù)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4.再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和大屏幕出示把语句读顺,特别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采用同桌互读、齐读、男女生竞读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三.反馈:说说对三峡的初步感受。各抒己见。3第二课时:一.自学1.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2)理解大意,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3)体会三峡山水的美。2.自学指导:(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课下注释4和工具书试译课文,并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渗透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强调重点字词的翻译(大屏幕出示)自(在)三峡七百里中自(如果)非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太阳)月至于夏水襄(上)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或(有)王命急宣清荣(茂盛)峻茂哀转(同啭,声音曲折)久绝良(实在)多趣味属(连续)引(延长)凄异(2)强调特殊句式句子的翻译(大屏幕出示)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按“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的结构理解。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按“(如)有……(则)有时……”理解。飞漱其间:是“飞漱于其间”的省略。“飞漱于其间”即现代汉语的“于其间飞漱”。于,从。清荣峻茂:应补充主语为(水)清(树)荣(山)峻(草)茂(3)个人口述文章大意。二.互动:51.朗读课文,品析课文,把握特点。请学生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把握三峡景观的特征,准备用“三峡的……美,美在……”说一句简单的话。如: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险峻。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总结:(大屏幕出示)三峡的山:连绵,高峻壮美三峡的夏水:迅疾壮美三峡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三峡的秋:凄清凄美2.作者笔下的三峡是如此之美,那么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明确:作为《水经》中的一条注解的《三峡》,虽然说是一篇介绍性、说明性的文章,写得比较客观,但字里行间的确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的欣赏赞美之情,通过这种赞美表现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3.评一评欣赏课文,揣摩妙处。散文家郦道元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就将雄伟壮丽的三峡奇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且极其生动传神,不能不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课文的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