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学习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作为一个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中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看法。一、高中数学的特点变化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不少刚上高一的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2、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3、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二、高中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2.1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烈1、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不能围绕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地思考,注意力不集中,有时甚至开小差,心不在焉;课后不复习,课外作业不认真完成,不愿多动笔画一画,想一想,不善用草稿纸,专门看书,殊不知数学是看不出来的。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知识间的联系断线,知识零散,谈不上新旧知识联系,知识横向联系;或者大量地被动做题,做题前不深思,依葫芦画瓢,照搬照套,做题后不反思,不变换,不求甚解,不寻求知识间的本质联系,从不阅读与学习数学有关的课外书籍,知识来源单一,知识面窄,解题方法少不能活用数学知识。因此,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就很难做到了.2、学习方法不科学,违背学习规律,有些在初中时是数学尖子生,进入高中后,自以为有一套成功的法宝,上课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爱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有的不能与教师“同振共鸣”似懂非懂,知识的点、线、面贯穿不起来,重难疑点没有听懂听全,课后又不及时总结,复习、巩固,没有寻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概念、定理、法则、公式一知半解,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乱套题型,赶做作业,完成学习任务了事,这样学习高中数学,肯定是失败者,但这却又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问题。3、不主动地探究数学中的问题,学习数学就怕没有问题。数学可以说是由若干个问题构成的,比方说函数问题,值域问题等等,把主要的,关键的问题搞清楚了,那么学生就能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系列办法。很多情况下,数学教材后面的问题总是建立在前面问题的前提下,如果不探究,问题越多势必造成学习的障碍。有些学生,学习中一遇到问题就放任不管,采取回避的态度,不去主动探究,不求甚解,理解停留在表面上,从而造成数学成绩不佳,就片面地认为数学难学,再说探究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是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是提高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4、有些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带来了学数学困难,笔者从许多个案分析研究得知,一些在数学学习上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客观上也都存在着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主观上又不十分重视“双基”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方法的训练,知道怎么做题,但又不认真演算书写;对难题感兴趣,但又轻视一般试题的练习,好高骛远,“重量轻质”;知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