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活动与科学思维共舞——《电铃响叮当》教学案例及反思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南娄联校冯瑞芳背景分析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的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从小我们就告诉孩子们: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几乎所有的知识需要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索并寻找证据才能够获得。因此,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一直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在探究的活动中能够设计有趣而又有效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掌握规范科学的操作技能,树立实事求是、尊重实证的科学态度,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几个关键点。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课题介绍《电铃响叮当》是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2课,在初步学习了能量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电铃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能与磁能的转换,需要通过实验操作探究电磁铁的性质以及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加深对能量转化的认识。教学目标1、能按照指导制作电磁铁,并能分析电磁铁是怎样进行能量转化的。2、通过实验发现电磁铁的基本性质,认识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装置。3、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设计相关的验证实验。4、了解电磁铁的用途教学重点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电路的连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趣揭题1、师生谈话,启发学生提出有关电铃的问题。2、出示电铃剖面图,简介电铃的工作原理。3、通过实物材料说明: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构成。(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制作电磁铁。制作电磁铁的活动过程为:提出问题——自学方法——动手操作——分析现象——归纳结论。(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关电磁铁的问题。(2)认识制作电磁铁的材料、学习电磁铁的制作方法。(3)制作完成电磁铁,用粗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钉,观察接通电源和切断电源时有什么现象发生。(4)归纳实验结论:电磁铁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装置。2、探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1)各小组汇报本组制作的电磁铁吸起的小铁钉数,引导学生观察各小组电磁铁吸起的铁钉个数,发现电磁铁吸起的铁钉个数不同,及电磁铁磁力大小不同。提出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对问题进行猜想,推测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3)设计实验方案。(4)实验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并填写实验记录单。(5)交流与评价。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各自的方法和结果,归纳结论: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和电流的大小有关。(三)拓展延伸、实践应用电磁铁的用途:电磁铁可以将电能变成磁能,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做很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装置用了电磁铁?老师把自己和学生从网上找到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加深对电磁铁的认识,从而明白生活处处有科学。教学反思科学实验课,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